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沈凌简评】前几篇文章的建议都是对庙堂说的,今天这篇算是对江湖说的。“经济低迷的时候就应该买消费股”。这么一个经济学很基础的原理,在我上的本科生课程《中级宏观经济学》里面,就反复强调,为啥大部分股民们不以为意呢?
 
 
如果我们观察一个人的消费行为,我们会说一句老话:量入为出。也就是说,消费者如果不是一个特别的败家子,一般会就着他的收入来安排支出。但是这样的简单道理,或许还有一个不那么简单的逻辑在背后:那么我们究竟是根据我们现在的收入来量入为出呢?还是根据我们一生的收入来决策??
 
这个差别导致了两个不一样的假说:
 
1)永久收入假说。这是著名的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来的,
 
2)和他针锋相对的即期收入假说,则被另外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所坚持。
 
分歧主要在哪里呢?在于消费选择理论。
 
比方说,我们今天还是一个学生,爸爸妈妈每个月给我们一千元生活费,我们只好吃点儿大排档,买一点儿地摊货,和女朋友约会也最好去免费的公园或者廉价的量贩KTV。等到我们工作了,工资远远高于一千元,这时候,我们的出手阔绰了,吃海鲜,住星级酒店,度假也会去选择马尔代夫。由此看来,我们的消费是和即期收入相关的,凯恩斯说的没错儿。
 
但是且慢,能不能透过上述表象问一个不寻常的问题:我们观察年轻人的消费行为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大学毕业有好工作的白领一族,很多都是“月光”,甚至于还是负收入,也就是说,他们比如借钱买车买房,支出大于收入,每天睁开眼睛就是一连串必须要还的债?而当我们观察到中年的白领阶层时,尽管他们的收入更加高,但是往往不那么会花钱,他们倾向于更多的储蓄。按照即期收入假说,这样的现象得不到解释啊!所以弗里德曼说,我们消费支出的多少,是和我们一生的收入有关的。年轻人大学刚毕业,虽然收入不高,但是他们预计到未来的收入会逐步上升,所以,他们敢于贷款买车买房,消费减去当时的收入,很有可能会是一个正数!而中年人虽然收入远高于年轻人,但是他们预计到即将退休,未来的收入可能会下降,为了保证退休之后的生活水平不那么大幅度的下降,他们更加多的愿意储蓄,所以消费远小于即期收入。
 
如果我们再假想一个更加极端的例子,比如今天你突然买彩票中了一个大奖,那么今天的收入是很高的一个数字,比如一千万。今天的消费呢?你会因为今天是一个富豪,就花几百万举办一次大party和朋友们欢聚一堂,挥霍殆尽呢?还是更加倾向于把钱存起来,今天花一部分,明天花一部分,这么每天慢慢的花,直到老去?我想,一般的人会选择后者。这是因为我们预计到:这样的高收入是不可持续的,明天不太会继续中奖。所以,我们一生的收入可能就那么一千万,那么最好的消费策略就是每年花掉几十万,而不是一下子在今天都花完。
 
当然,这样的永久收入假说,是有成立条件的。当我们还是一个优秀大学生的时候,尽管我们预计未来我们的收入会很高,我们很想借钱给女朋友买999朵玫瑰花,但是向谁借钱呢?银行?银行可能会问你:我凭什么相信你将来会还钱呢?你能不能拿点儿什么东西来抵押?这样子就难倒了你,因为你没什么可以抵押的。家长?也许爸爸妈妈不担心你会不还钱,但是他们仗着自己是长辈,教训你说:好好读书,花钱买花向女朋友献殷勤?省省吧!这么一来,所谓的永久收入假说,就成了泡影。所以,我们发现:越是发达国家,法制越完备,金融市场越发达,年轻人就越敢于消费,敢于贷款,当然银行也越敢于放款。这样,大家也就生活得越悠闲。贷款并不会压垮一代人,反而会让我们一生的幸福感增加。因为我们把收入尽可能的平均化,让我们特别需要钱的时候能够享受到钱带来的快乐。钱不花掉不是自己的,钱花在需要的时候才最能够为自己服务!
 
所以,金融市场的完备与否,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幸福感。我们期待的不是通过贷款去搏杀投机,获得特别高的风险收益,而是通过金融市场,获得“平平淡淡”的生活,那才是最幸福的选择!
 
现在我们回到经济周期理论,信奉永久收入假说对于我们理解经济周期有什么帮助呢?我们来看看一场经济危机的冲击,对于我们的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分别有怎么样的影响?如果我们经受了一次收入突然下降的冲击,但是我们预期这只是一次收入的短时间下降,那么永久收入假说告诉我们,我们的现在的消费不应该随着收入的下降而大幅度的下降,我们可以动用储蓄维持以往的消费水平。所以整体上看,一个国家收到外来冲击,GDP急剧下滑的时候,这个国家的整体消费或许并不会下降很多,而投资却会以超过GDP下降幅度的程度大幅下降。相反,在繁荣阶段,我们也不会看到消费有大幅度的上升,而投资上升的幅度又会超过GDP。
 
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个经济低潮的时候,我会劝说股民朋友购买“消费股”,而在一个经济高涨时期,又劝说大家买“投资类的”股票。
 
话题:



0

推荐

沈凌

沈凌

34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穷游海内外,经济大小事。 《大公报》《证券时报》《德国之声》专栏作者 著作:《复盘》《宏观经济看得懂》 联系微信:VWL007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