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二、为什么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股市不追求“投资价值”?

很多人否认中国股市是一个股市的原因是:大部分中国股票都股息率极低,大部分中国股民也都不在意股票分红。所以有吴敬琏这样的老先生说:中国股市就是一赌场。因为我们如果不能从股票分红中获得收益,那么从整体上看,中国股市就成为了一个零和游戏,那不就是赌场吗?于是这个问题就成为我们理解中国股市的逻辑起点:为什么中国股市不追求分红回报呢?

有人认为这是中国人特别好赌。我没有看到有什么统计数据证明了这个假设。即便中国人好赌,那么为什么我们也同样可以观察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股市也有回报率不高的问题?难道人的好赌是随着收入水平上升而下降的吗?

也有人说:这是中国政府的税收政策导致的。因为分红会被二次征税,上市公司征收一次利润税,股东拿到股息会第二次征税。这样的机制设计当然是抑制着上市公司发放股息的冲动,但是这会是他们在现阶段不分红的理由吗?假设我们的股民投资股市就是为了获得股息,那么不管你是二次征税还是三次征税,只要税后的股息率高于别的投资渠道的回报率,他才会买股票,反之他就不会买。现实是:大部分的中国股民不在乎公司的股息率,所以即便是财政部对股息免税,这些人也不会在乎,就好比股息提高10%,买科大讯飞的人会转身而买工商银行吗?

看起来以上的解释都不足以让人满意。

其实我们注意到:一个社会里每个人的风险偏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喜欢风险,他们去了澳门一定进赌场,尽管他们知道平均而言进赌场是输的,但是他们还是会去。另外有些人不喜欢风险,他们去了澳门就在大三巴那里拍照片,就算赌场送他们30元赌资,他们也不愿意去。

当然大部分人程度不同地排列于这两类极端人群之间。然后我们或许就可以理解中国这样渐进式改革的国家,为什么会有一个特别好赌的股民群体,为什么我们的股市特别不重视分红。

股市的收益率是波动的,这有别于银行存款。也就是说,任何国家的股市都是一个纯粹的赌场和纯粹的银行存款的混和体。在一个原先没有股市的国家,慢慢地培养出一个股市来,就需要有一个吸引股民入市的方案。想象一下我们可以把所有人按照风险偏好排个队,就可以看到由高到低那么一长溜。那么我们的股市会首先吸引这一长溜队伍中的哪些人入市呢?

很显然,我们的制度设计者有两个可能的选择。一个方法是首先把最不喜欢风险的人吸引到股市里来,然后逐步扩大,慢慢让那些喜欢风险的人跟进来;另外一个方法是反过来,首先吸引最喜欢风险的人来买股票,然后慢慢扩大队伍,让那么不怎么喜欢风险的人进入到股市里面来。

如果我们选择的是第一个方案,那么我们最早上市的公司应该是那些收益特别稳定,而且分红非常优厚的,否则最不喜欢风险的人不会来买股票。然后慢慢的,我们可以让那些效益不好的公司上市,由于他们的分红低于原先已经上市的公司,那么他们想要顺利上市融资,就需要给股民特别活跃的股价波动,以便形成一个类似于赌场的效应,我们可以在成熟国家看到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其实就是为了适应不同风险偏好者而存在的。

那么我们实际上的做法呢?是采用了第二种方法,整个过程就恰好相反。这样的方法在股市开始阶段吸引到的是最喜欢风险的那些人,他们手里的资金首先从银行转入股市。然后慢慢地随着股市扩容,逐步进入的人的风险偏好度是慢慢下降的。所以对于越早的上市公司而言,他们派发股息的冲动越低,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最喜欢风险的股民。只要股价波动大,他们就会高高兴兴来,他们进入的目的是博取股价的价差。但是越后进来的股民,他们越来越不喜欢风险,所以越成熟的股市里面,上市公司派发股息的动机就越强。因为他们面对的股民,其平均的风险承受力远低于刚刚起步阶段的股市。

这样的发展路径选择,是和中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我们前一篇文章讲过,整个19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化都是为了富国强兵改变我们的国际地位。而我们政府始终相信:富国强兵需要政府掌握“关乎国计民生”的企业在手里,这就形成了一个国有企业集团。我们一开始利用股票市场的出发点,就是为了给国有企业融资。我们政府发现:把效益最差的企业抛向股市居然可以卖个好价钱,这样获得其风险性溢价(说白了就是赌场效应)是最合算的事情。

 

于是,中国股市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所谓“不成熟”的市场。这不是说中国股民喜欢股价波动胜过分红,就是一定是因为中国人普遍好赌。因为中国股民还是整个中国人中的一小部分,他们代表了中国所有老百姓中比较“好赌”的那些人。我们如果希望中国股市成熟起来,那么我们的监管当局就不要期待去把这些国民中最好赌的人教育成为不好赌的人,而是应该通过股市资金的扩容,把那些不喜欢风险的人也拉进股市来。这样平均而言,我们的股民的风险偏好度就会下降了。

中国股市的逻辑与建议(3)

中国股市的逻辑和建议(4)

中国股市的逻辑和建议(5)

中国股市的逻辑和建议(6)

 

话题:



0

推荐

沈凌

沈凌

34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穷游海内外,经济大小事。 《大公报》《证券时报》《德国之声》专栏作者 著作:《复盘》《宏观经济看得懂》 联系微信:VWL007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