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欢迎订阅我的免费公共微信号:VWL008“庙堂江湖”】 

【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博士, 陪你换个角度慢慢看世

 本文发表于证券时报2014。12。10


前一段时间我的微信同行圈内流传一条同济大学推行教改的消息,主要的意思是同济大学的一个学院试水教育改革,让全部的教师重新聘任,每三年一考核,不行的就下来。这样的措施被很多高校的领导所认可,他们唯一担心的恐怕是高校已有资深教师的反对。早几年清华北大的教改失败,就是因为触动的利益太广太大。

今天,我在微信的另外一个圈子内看到了另外一个消息,讲的是视源科技的管理经验分享,主要的意思是: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过程是因为原来的创始人不断地把股份稀释,让员工成为股东,从而不断地触发激励员工的创造力。今天当这个公司试图上市的时候,全公司有116个员工是全集团的股东,最早持股80%的孙永辉现在只有10%的股份了。这个并不是商业圈子内的孤例,最近在美国IPO成功的阿里巴巴,马云的持股比例也是不到10%,也是员工持股以至于人家说现在杭州城里多了好几十个亿万富翁。阿里巴巴的AB股制度甚至于走得更加远,他除了让员工持股,还把员工,特别是核心员工的话语权放大,超越了一般的出资人,这让很多地方的投资人不爽,比如香港就拒绝了它的申请上市计划。




为什么我会把这俩个信息联系起来呢?因为从本质上看高校和高科技企业是一样的,都是以创新为基本的发展驱动力,所以如何激励员工,让他们最有效的发挥自身能动性,就是这两个组织的共同目标。但是现在看起来,这两个差不多使命的组织因为种种原因,在试水完全不同的两种员工激励制度。

同济大学的试验本质是什么呢?就是把教师当做是流水线上的工人,通过更加严格的考核来促进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这个思想现在被高校领导普遍接受,其实同济大学的教改完全算不上什么改革,各个学校都有类似的举措,差别无非是别的学校搞的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而同济这个学院一下子把所有的教师都重新聘任了。严格考核单独来讲并算不上错,问题是由谁来考核?现在大学里面的领导,不少人是不懂行的。他们或者是从来就不懂行的行政人员,现在更加不懂行;或者是曾经很懂行,但是脱离了研究搞行政很多年,现在变得不懂行;还或者现在虽也很懂行,但是懂的只是他那一行。所以让领导来考核教授,常常闹笑话:有不懂的管懂的,也有落后管先进的,最多的是跨行业监管,让搞化工的院士来管经济,经济出身的教授来管人文。

为什么在富士康很有效率的科学管理法在高等院校不可能行得通呢?因为高校的基本发展动力来自于创新,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是不可度量的产品。

为什么现在的高校领导特别青睐这种科学管理法呢?因为这样的管理体制下领导的权威最大,利益也最大。更加关键的是这些领导都是有任期限制的,他们极大化他们的利益都是短期的利益,学校长期的发展和这些五年任期的领导相关度不大。所以,能够通过严格的考核让教师在三五年内发尽可能多的论文,最符合领导的效用最大化。

但拥有了高科技企业的孙永辉和马云不这么想问题。理论上讲,他们永远拥有这个企业的一部分。所以他们的核心价值是: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长远地激励员工的创造性。既然他们的企业有赖于员工的创造性,而创造充满了不确定性,不能像考核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去数数,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员工成为股东。所以,这些高科技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个管理理念。今天我们能够听到这样的故事,也说明了他们的成功,否则的话,他们早就淹没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哪里还会有他们的响声?


当然,让员工成为股东,并不是说所有的员工都能够成为股东。这个筛选机制才是管理的关键。视源科技的事业部制度恰好就是这样一个制度,它好比是美国高校的tenure制度,通过一个有限时间的观察和考核,当市场能够证明你的能力之后,就可以接受你成为股东的一员。可惜,我们民营企业家很看得懂的道理,我们的高校领导,或者领导我们高校的领导,都还看不懂,也或者他们看懂了,才没有引进。


推荐阅读:



话题:



0

推荐

沈凌

沈凌

34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穷游海内外,经济大小事。 《大公报》《证券时报》《德国之声》专栏作者 著作:《复盘》《宏观经济看得懂》 联系微信:VWL007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