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扶贫的凌教授放弃福建的优越生活,跑到宁夏西海固去扶贫。他除了教会当地农民种蘑菇以外,还要带着学生去全国各地推销蘑菇;教授变身推销员也就罢了,居然还要自掏腰包补齐差价。
 
  实际上,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远不是一个农业生产技术的问题。凌教授可以不收知识产权费用,免费把种蘑菇技术传授给西海固的贫困户。但是这样的非市场经济操作,却会带来供给的大量增长,从而在短期内造成供大于求,价格下跌,最后违背了当初教农民种蘑菇从而脱贫的初衷。这中间的经济学逻辑有点儿让人匪夷所思,却是经常发生在现实之中。
 
  首先,由于贫困户往往不太能够了解市场行情,看到邻居通过种蘑菇能够赚钱(少数种植户率先开始种植,由于供小于求,往往能够价高利大,暴富脱贫),容易一哄而上。等到大家都种蘑菇以后,供给大量增加,供大于求,市场规律就会导致价格下跌,利润减少。所以经济学要求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能够理解市场均衡这个概念,预测在均衡情况下的价格和利润水準,然后以此作为决策基础,来决定要不要投资种蘑菇。这当然不是容易的事情。这几年新冒出来的很多高科技公司都开始僱用经济学家去做这类工作,以期尽快达到市场均衡,减少趋向市场均衡的波动。比如美国的Uber租车公司就利用经济学模型,通过电脑模拟市场交易,设定了一些价格变动的规则,例如雨天加价、交通高峰加价等等,从而很好地撬动供给,调整需求,达到均衡。
 
  同理,在传授贫困户某种农业技术的时候,也需要经济学家参与,利用经济学模型去适当地控制生产规模,避免不必要的大起大落,损害农户利益。
 
  其次,作为一项公益专案,不向贫困户收取知识产权费用,或许是可以理解的。否则,高昂的知识产权费用也会阻碍贫困户获得相关技术。但是如果这个公益专案的成本需要研究者自己去承担,那麼很难期待这样的公益专案的可持续性。毕竟,任何的技术创新都是需要大量投入的,而且研究者所承担的失败风险非常高。也因此,市场经济通过成功后的高额知识产权收费去弥补研发费用和风险溢价,从而激励创新者愿意承担风险,持续创新。
 
  也许凌教授研发蘑菇种植技术就是用了国家的科研经费,所以,国家要他免费传授给宁夏贫困户也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创新机制,其效率却不如市场化机制。为了激励未来的研究者能够不断改进蘑菇种植技术,甚至於发明新的农业技术,不应该让扶贫的教授成为一切成本的承担者。政府或可通过购买相关的知识产权,然后免费提供给贫困户;也可通过财政补贴,支持凌教授在宁夏开班,传道授业解惑。这样的话,除了高风亮节的凌教授愿意去研发新农业科技继续帮助西海固人民,不那麼高风亮节的沈教授或许也愿意去宁夏讲讲经济学。
 
原文发表于《大公报》
 
话题:



0

推荐

沈凌

沈凌

34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穷游海内外,经济大小事。 《大公报》《证券时报》《德国之声》专栏作者 著作:《复盘》《宏观经济看得懂》 联系微信:VWL007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