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几年的深圳风生水起。也是,2019年深圳GDP总量2.6927万亿元人民币,已经超过香港的2.8681万亿港元(折合2.525万亿元人民币或是3660.35亿美元)。当然,你也别抬杠说人均还低很多啦,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总量赶超到人均赶超,一步步来嘛!尤其是深圳现在不乏大公司,比如腾讯的市值在港股排名靠前,华为虽然没有上市,但也是全球尽人皆知,所以深圳的经济增长质量似乎还算不错。当年的腾笼换鸟或者转型升级政策,都求仁得仁,有了一个值得称颂的硕果。

但如果就此觉得深圳已经是全国各地膜拜的对象,除了自己再无可以学习的对象,那就有点儿莫名其妙了。深圳的增长,本质上是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利用了极为有利的政策优势实现的。其中固然有当地政府的积极作为,但在与其他一二线城市的比较中,尤其是在和长三角城市比较中,表现并不是特别突出。

在过去十年中,深圳GDP增长了180%,超过杭州的160%、上海的157%及苏州的115%,但这个差距并非不可逆转。20个百分点在十年里平均下来,每年也就是1到2个百分点。比较有趣的是,虽然经过高速增长,深圳人均GDP突破20万元,领先于一二线城市,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却并不高,2019年是6.2522万元,低于上海的6.7756万元,也不如广州的6.5052万元。甚至于杭州苏州这样的长三角二线城市,其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6万元左右。所以,如果去计算可支配收入佔GDP的比重时,就会惊讶地发现:深圳只有30%,而上海、杭州、广州大约都在40%左右。

过去在研究苏南经济和浙江经济的差异时有人发现,苏州这种以利用外资加上内地农民工的“两头在外”经济模式,对当地人生活福利的改善远不如浙江依靠本地民营经济。但现在的数据表明,深圳甚至都不如被人诟病的苏州。怪不得笔者的深圳朋友都抱怨买不起房子,因为买房子的钱来自于人均可支配收入而不是GDP。

为什么两者的差距那么大呢?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几个可能的原因:

第一可能是折旧太高,造好的房子就拆了,那么GDP很高,收入很低,但这个可能性不大;

第二可能是政府的份额比较多,深圳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人均2.6万元,和上海北京差不多,略高于杭州和苏州;

第三可能是钱被外地人赚走了,深圳的金融市场很活跃,这是中央给的政策优势,带来了资金也拉高了GDP,但未必全部留下来改善深圳本地人的收入,而杭州广州没有这样的金融优势,那么其GDP的较大比例都是本地人干出来的,也留在了本地。

经济增长无非是人、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深圳人是全国的,深圳资金也是全国的,证券交易所对当地的经济增长有着近水楼台的效应。众所周知,九十年代的主板市场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的融资困境,所以主板里面国有企业比较多,民营企业佔比不到一半。但是本世纪接连建立了中小板和创业板,都是针对民营企业的,而这两个板块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

数据显示,深圳在中小板、创业板挂牌的公司有243家,冠绝全国。浙江全省也才220家,江苏亦然。如果就市级层面:杭州87家,苏州72家,大致上是深圳的三分之一。众所周知,这两个板块实行核准制,早期上市指标都是分配的,所以更加多地体现出了政策的偏爱,而并不一定是深圳企业有多么优秀。如果要论优劣,或许公司市值更加代表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杭州87家上市公司平均市值186亿元是最高的,深圳则为165亿元。现在科创板开锣一年,深圳的优势不那么明显了,上市数量15家和苏州齐平,高于杭州的8家,低于上海的27家,未来十年深圳还能继续领跑全国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首发《大公报》

 

 

 

话题:



0

推荐

沈凌

沈凌

34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穷游海内外,经济大小事。 《大公报》《证券时报》《德国之声》专栏作者 著作:《复盘》《宏观经济看得懂》 联系微信:VWL007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