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欧美经济的空袭警报不断地拉响,但是炸弹却一直没有落下来。这样的事情一再重复,非常容易让人产生警报疲劳,以为经济危机不会再来了。实际上,经济危机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到来,不可能不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最近,欧洲央行重启量化宽松,并确定进入负利率时代。而美国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也跌破荣枯线,让人非常怀疑接下来的一年美国也会跟着欧洲进入衰退期。于是很多人会担心:中国是不是也会不可避免地进入衰退呢?
“是的,大概率会。” 对此,我的确没有什么耸人听闻的预判,我相信,一旦全球主要经济体进入衰退,中国断难独善其身。否则的话,我们四十年改革开放就会有很奇怪的结论:我们的开放难道是通向瑞士少女峰的棘轮火车,只向上不向下吗?既然开放融入了世界经济,那么世界经济的衰退也会必然地影响中国。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不太可能有独树一帜的结论。
但是,在全世界都陷入衰退的时候,中国和世界其它经济体会有什么不一样的事情发生呢?在微观层面,我们都知道,一次衰退过后,新的头部企业往往是那些能够在衰退中幸存下来的企业,他们往往能够在衰退中扩张自己的产能。那么在世界经济中,如果把一个国家作为微观经济中的一个企业,我们也会发现,衰退实际上是后进经济体扩张经济的大好时机。在上一次危机过后,中国企业第一次出现大规模的海外收购,就是这个逻辑的最好体现。沃尔沃被吉利收购,朴茨迈斯特被三一重工收购,都是经典案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仰仗的并不是超过欧美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实际上中国经济最大的优势在于规模。中国经济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过去这句话要被冠以“潜在”二字,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已经不需要潜在去形容这个最大市场了。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市场。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工厂,具备最完整的产业链和最大的产业工人群体。因此,在中国市场上生存下来的企业,尤其是那些消费品生产企业,往往已经经受了最严苛的竞争考验,具备了最强的市场竞争力。当世界经济出现衰退,那么这些中国企业为代表的中国经济就是生逢其时,恰好能够最小阻力地拓展世界市场,在产业链上向上转型升级。所以,从这个角度思考,面对世界经济的衰退,中国经济的机遇更加大。
那么,这样的优势的边界在哪里呢?任何的规模优势都有一个极限,越过了这个极限,规模优势会变成规模不优势。中国经济的规模带给企业一个做大的良好环境,但是这并不先天地允许中国企业变强。在做大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持续地技术创新,在最终达到规模优势的边界之前就变成为技术优势,才会最终导致中国经济的整体实现转型升级,建立真正的创新型经济体。对于宏观经济来讲,政府要做的,并不是一味地劝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而是设计出一个有利于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制度和宏观环境。改革现有的大学教育制度,提供足够任正非使用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改革现有的科研体制,让搞科研的真的能够看到成为比尔盖茨乔布斯的可能性,才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这些事情,现在变革了,成果却不一定看得到。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和科研的成果往往要到几十年后才看的到,这是百年大计。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