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人民币破七,本来没啥,但是却被人当做了贸易战升级为金融战的标志。实际上,真正的金融战,应该是以股市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市场。谁能够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源,谁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拿下高科技高地。
记得还是在郭树清先生刚刚就任证监会主席的时候,媒体发明了一个词,叫“郭树清新政”,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强制分红”。说强制其实也没有什么条款真的一刀切地要求上市公司把利润都拿出来分红,但是一些促进上市公司分红的交易条件被制定了出来。这几年,上市公司的分红比例的确有所上升。本来,如果一如既往地继续向着这个方向努力下去,中国股市或许就会慢慢地培育出一个投资理念为主的市场来,很可惜,后来没过多久,郭先生调任山东,人走政息。这个方向的努力似乎终止了。
回首十年,我们忽然间发现,美国这个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国家,其股市不知不觉间创出了史上最长的牛市历史,而我们这个经济奇迹国家,其股市却一直在历史最底部反复,难以自拔。这是为什么呢?一篇小文不可能穷尽所有原因。但是原因之一一定是我们的上市公司没有给予投资者足够的回报,是投资理念不能确立的关键所在。
上市公司不分红,可能有三个原因:
第一,它的增长非常迅速,需要大量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所以它暂时不分红,把利润留存作为进一步的增长基础。这样的典型例子就是微软和伯克希尔哈撒韦,微软在高增长阶段一直不分红,它开始分红了,投资者就预期它可能进入了低增长阶段。而巴菲特一直很自信地表示,你分红拿走的钱还不是要再买我的股票?那不如我直截了当不分红,还可以省下一大笔税金。
中国经济处在高增长阶段,那么很有可能也有不少上市公司觉得自己的高增长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他们选择了不分红。
第二,上市公司本身对未来的预期不好。目前有利润不分红,还不是为了高增长的话,那么还有个可能是上市公司本身觉得未来有可能大幅度亏损,所以要用盈利去弥补亏损,这是很多周期性行业面对的问题。比如油价上涨,中石油赚了个盆满钵满,但是它不能全部都分红分掉,因为在未来的一个经济低谷时期,有可能因为油价的下跌而出现暂时性的亏损。
除此以外,第三个可能性就是我用小人之心猜度出来的:上市公司不怀好意想卷钱走人。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不可能。四川长虹在九十年代是一个大牛股,每年的利润好的不要不要的,但是积累了几年的利润,突然某一天全部放账到美国,变成坏账收不回来了。
这样的公司多一些,我们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就没办法树立起来。所以,我觉得当年强制分红的“郭树清新政”还是需要继续坚持下去。当然,我们可以根据上市公司的不同情况,做一个修正版的规定,比如:
历史上三到五年的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下的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不得低于50%;年均增长率在20-50%之间的,股利支付率可以下降到不低于30%;如果增长率在50-100%之间的,股利支付率继续下降到15%。
这样的建议由两个要点:1)确立投资需要回报的投资理念。A股市场有大量的上市公司常年不分红或者极少分红,很多进入成熟期的企业也不分红,这很没有道理。长期不分红就是对投资者的利益的剥夺。2)把股利支付率和业绩增长率挂起钩来。让新兴小企业有机会暂时不分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以工商银行为例,常年市盈率在6倍徘徊,为什么这么低估呢?因为它的股利支付率一直在25%左右徘徊,而业绩进入稳定期,最近五六年基本无增长。于是市场按照低股息率给予价值认定,并无不妥。如果我们强制要求它提高股利支付率到50%,一不会妨碍其正常营业;二会用8%左右的股息率吸引大量的风险厌恶性资金,比如养老基金,推动股市上涨;三可以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因为这样的公司,大股东往往是国家);四可以逐步培养投资者建立起投资理念,减少投机行为。这分红提高1倍,如果市场保持现在的市价股息比例不变的话,其股价就会上涨1倍。目前上证50为代表的蓝筹股整体市盈率在10倍左右,如果都和工商银行一样提高股息支付率,那么股价上涨1倍,市盈率也提高到20倍左右,并无不可。而蓝筹股市盈率的提高也会提高其他股票的估值空间,为整体股市的估值改善留下余地,这就是所谓的“蓝筹搭台,成长唱戏”。
文章原载于大公报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