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粤港澳大湾区领跑
日前,国家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预示着大湾区建设即将展开。而位于长三角地区的浙江省也早就谋划了杭州湾区,一南一北,两个湾区有很大的相似性,也有很多的不同。比较分析其异同,发扬自身优势,有助于杭州湾区后来居上,促进浙江经济发展。
湾区建设不同于白纸一张的雄安新区,不需要对基础设施城市规划做详尽的设计,所以,其规划纲要更加有引领性质,突出本地区的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度建设,而不一定要面面俱到。粤港澳大湾区面对的是一国两制的中国特色,在区域内有三个独立的关税区,在制度协调上更加富有挑战性,也可以说是前所未有,没有世界上其他地区可以直接参考,因此,未来的细则出台必然更加困难。但同时,它又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也是中国最具国际化视野的地区,还是中国教育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这些优势又使得它有足够的自信,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大湾区目前已经是高度发达的经济区域,规划纲要把高科技发展定位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未来的规划细则也会围绕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制度瓶颈做文章。
杭州小湾区跟进
相较于粤港澳大湾区,杭州小湾区是长三角这个更加广阔的区域经济的一部分。虽然有人在讨论的时候把上海也包含在内,但是实际上上海应该是整个长三角区域经济的核心,而长三角区域无论从自然地理还是历史文化角度看,都自然而然存在着沿长江经济带和杭州湾区经济带这两个组成部分,作为其南北两翼。所以,杭州湾区的规划,与其一定要把上海纳入其中,不如实事求是地定位在长三角南翼经济带的自然地位。
这个定位预示着:杭州湾区的发展,既要有依托上海,构筑整个长三角经济体的意识;也要有相对独立,把自身优势作为发展动力的准备。
湾区经济在于要素自由流动
湾区经济之所以被作为一个区域经济的独立概念提出来,无非是因为湾区往往预示着交通便利,生产要素能够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自由流动,从而产生出比其他地理区域更加高的经济成果。湾区往往首先依托重要的港口,参与世界分工合作,具备进出口贸易和国内外投资便利。随着经济产出的增长,人口聚集带来科技发展,从而形成“贸易——生产——服务——科技”不断往上延伸的发展路径。
杭州湾经济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样,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但是相较而言,差距还是比较大。杭州湾缺乏像香港一样的一个国际化都市,能够在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社会制度的国际化程度各个方面起到引领整个区域的作用。但是杭州湾不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问题,地区差异相对较小,所以,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这个湾区经济最主要的特征上,领先于粤港澳大湾区。因此,想要促进杭州湾区的建设,最急迫的、也是最短期能够做到的制度建设,就是在促进要素湾区内自由流动上加快步伐。比如,能不能首先推行人才在湾区内自由落户?能不能推动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失业救济等社会服务?能不能实现区域内交通进一步的便利?
为了推动湾区发展,可以考虑首先成立杭州湾区研究院,从制度协调、资源整合、交通规划、产业布局、金融创新和教育改革等多方面多角度,给政府提出参考,做好智囊。围绕湾区经济的发展规划,应该更加注重规划的长短期限的结合,和高新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结合。
基础设施要亲民
短期来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一体化,也是大湾区首先应该推动的。当然,在这个方面,中国政府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力首屈一指。杭州湾上现在已经建有多座大桥,数量甚至已经超过粤港澳湾区。如果说还有什么不足的话,或许是基础设施方面更加需要亲民和便利,未必是一味地的求新求全。比如我们已经有了高铁连接区内主要城市。但是却缺乏城市慢车体统来连接中小城镇,而这又是区域经济的最重要一环。这一点,德国经验值得借鉴。德国的慢车系统遍布城乡,几乎可以做到村村通铁路,这保证了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生产要素的均衡配置,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城市病。
中期来讲,高科技发展的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意味着直接融资市场的重要性。香港资本市场曾经实验过的创业板未能成功引爆其高科技产业发展,因为它的产业发展受到生产要素的制约。现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背靠整个内地的优势生产要素(人力资源和实物资本都取之不竭),只要能够获得资本市场的有效配合,生产要素符合市场原则配置到最优势的企业家手里,获得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并不是很难达到的目标。而杭州湾区在这方面比较欠缺。浙江民间资本雄厚,民间借贷市场发达,如果能够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上海的主板科创板错位竞争,就可以实现“金融为实体”服务的根本目标。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也需要既面向广大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也能够面对高科技新兴产业的需要,把民间借贷规范化和合法化。
高等教育是长远发展的保障
最后,高科技发展需要的最重要生产要素是人。杭州湾区相较而言,长远发展的瓶颈也是优质的教育资源。目前浙江人力资源丰富,浙江考生向来是名列全国前茅。但是区域内缺乏优质大学资源,而香港弹丸之地却聚集了好几所东亚首屈一指的好大学。这方面的不足,或许在短期内不会影响杭州湾的经济发展,但是长远来讲,一定是最大的瓶颈。而大学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因此,虽然这个是长远的目标,却需要眼下就着手开始布局。
高等教育既是服务于高科技产业的,也和传统产业息息相关。我们产业升级,也需要传统产业的高度发达作为基础。而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同质化严重,高等职业教育和研究型大学一样缺乏。这方面,我们也可以参考德国的教育模式,在湾区引入几所德国高等专科技术大学作样板,推动高级技工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快把教育市场多元化,引入多种办学主体,使得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
在空间上,可以在嘉兴和湖州选址设立大学城,承接上海优质大学资源;而在宁波选址设立大学城,承接国际优秀大学资源;在绍兴选址设立大学城,建设能够和区域内优势产业相适应的高等专科学校。而杭州作为传统的优质大学密集区,可以继续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产业园建设,起到领头雁的作用。对标德国,争取在未来二三十年内(也就是人均GDP达到德国水平的时候),在大学的密度和大学生占人口比例上,都能够达到相应的发达水平。从而为产业升级提供足够充分的要素保障。
文章来源:浙江日报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