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美国很厉害,高科技握在手里面,想打谁就打谁。全球前五的中兴通讯被它一记闷棍,差点儿就倒闭破产了。但是这么厉害的美国,闹了一百年还没办法实现全民医保。前任总统奥巴马强推医改,导致现任共和党政府靠着废除医改的口号上了台。可见很多时候,社会制度的创新远比技术创新困难得多,也由此,可以想象中国四十年来制度变迁的困难程度。
 
有关于全民医保这个方面,在号称市场社会主义的德国做得比较好。留学生初到德国,第一件事就是交医保费。学生的医保费是很少的,和学费裹在一起交,学生们往往不知不觉。德国的全民医保不是“全民免费医疗”——现在很多人一看到发达国家看病的时候不花钱,就冠以免费医疗到处忽悠民众。其实哪里来的免费?无非是你不生病的时候就预先交了钱罢了。德国的全民医保很好地照顾了低收入人群:社会性的医疗保险,其缴费的多少是和你的收入相关的,收入少的人少交一点,收入多的人多交一点,但是最后大家享受的社会保险医疗服务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就有点儿累进税收的意味。所以很多时候,德国人谈起自己的收入所得税,往往也会把这一块医疗保险的扣除额也算到税收里面。
 
大家一听说穷人缴费少,富人缴费多,但是享受的医疗服务都是一样的,或许马上又会激动起来:这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啊!其实这种对所有人都一样的社会医疗服务,并不是完全让人满意的。一般来讲,真正的富人会觉得这个社会性的医疗保险的服务不到位,所以他们还需要再去买私人医疗保险。如此一来,你就会发现:真正的政府通过社会医疗保险提供的医疗服务仅仅就是为了保底,不可能把最优的医疗资源配给最穷的人。这也是“全民免费医疗”这种消息传出来,几乎没有一个经济学家会给予赞同的原因所在。免费就是取消价格信号,没有了价格信号,我们几乎没有任何替代物来有效配置资源。如果全中国就那么一个顶尖的外科大夫,但是有100个病人需要救治。他应该给谁去看病?如果没有价格,有谁能够提出一个更加合适的选择机制?
 
中国现在很多的大城市居民整体抱怨看病难,有点儿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味道。有个朋友为了儿子的一个感冒发烧,非要去三甲医院,去了还不停地抱怨三甲医院里面的医生处理他的孩子不认真。如果这事情在德国会怎么样?我估计你连三甲医院的门都进不了。所以,中国现在的看病难问题有没有?我说有,但是这个问题存在在哪里?不是在北京上海,而是在全国广大的县城里,我们50%以上的人口住在农村,农村人生病,别说三甲医院,县医院都还离着几十里地呢。可是我们把全国最好的医疗资源配备到了北京上海,北京上海人去这种地方看病还嫌贵,还嫌人太多。你去周边的县医院看病不就便宜而且人少了吗?
 
除了看病难,我们还抱怨看病贵。现在去中国医院看病,医生病人都喜欢用进口药。所以,德国的医药公司在中国大发其财。慢慢的我们把对外国药的信赖转移到了对外国医生身上,觉得外国医生都是医术高明的神医。想想也是,人家的医生至少要读十几年的书,不是博士根本没有机会当医生,读到了博士,还要在医院里面做七八年的住院医生,然后还有各种各样的资格考试。等到你有了私人开业的资格,差不多也就四十多岁的小老头,或者小老太太了。这还不能算神医吗?不过,在中国医生的眼里面,这真的都是浮云。
 
一个去德国医院观摩过的中国医生说:那医院的设备真的没的说,但是那里的医生一年接待的病人还没有我一个月多!话说“熟能生巧”,我们看病也挑“有经验”的医生。经验是什么?不就是接待病人的人数吗?一个中国医生有着十倍于德国医生的经验,我觉得,如果他不是那种十分白痴的话,其医术也要比同类德国医生高出一大截。我的一次牙医经历印证了这个猜想。那次我的一颗牙的牙龈肿疼好几次,不得已约好了医生。医生人很好,握手,寒暄,(当然比记者朋友遇到的头都不抬的中国医生态度好百倍)然后拍片,检查,最后遗憾的说:你这个牙齿没有医疗价值了,需要拔除。我别无选择,遵医嘱,拔了。过了几周,被拔的牙齿周围的一个牙龈又出现同样问题。我又去看这个医生。同样的预约,等待,见面,寒暄,检查,最后医生再次遗憾地说:你这个牙齿没有医疗价值了,需要拔除。我不得不疑惑起来,没有遵医嘱。过了一个月,我飞到国内,找了一个熟悉的中国大夫看,他说:没有必要拔除,因为这个牙齿是好的,不好的是牙龈周边的感染,如果你小心一点,注意口腔卫生,不要让细菌进入,就不会发炎。这个牙齿我到现在还用着。所以,社会性的医疗保险,固然是给了穷人看病的基本保障,但是也会滋生很多的过度医疗。
 
所以就算是在很社会主义的德国,政府也不可能为全民医保买单。即便是在已经买单的医疗服务部分,也不是说就消灭了价格和市场原则。我们看到的是市场原则得到基本尊重的同时,对低收入阶层的有限度补贴。而中国的医疗困境,还不仅仅是对穷人的补贴不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市场机制。建立市场机制,恢复价格信号对资源的配置作用,然后再通过税收调节,给予穷人一定的帮助,是现代混合经济的一般原则。即便在医疗行业,也是如此,并没有什么特殊性可言。
 
最后,上一张中国医生的相片。年底了,祝他们平平安安,身体健康。
 
 
文章原载于《大公报》
 
话题:



0

推荐

沈凌

沈凌

34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穷游海内外,经济大小事。 《大公报》《证券时报》《德国之声》专栏作者 著作:《复盘》《宏观经济看得懂》 联系微信:VWL007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