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有句话叫“四十而不惑”,就是说,人活到四十岁这样的年纪,很多事情都应该想通了,对生活没有什么困惑了。那么中国在改革道路上前进了四十年,是不是真的想明白了呢?感谢《德国之声》约我写一些文字来纪念这四十年,但是我突然觉得好难,不知道从何说起。
 
如果早几年或许这样的文章很容易写,总结一下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大力褒扬一下改革开放造成的中国奇迹,基本上就OK了。但是现在,在这个四十周年的特殊时刻,突然冒出来一个与众不同的美国总统,他发誓要掀开中国经济奇迹的底裤来看看,结果让全世界发现了和原来很不一样的成色。于是大家忽然觉得好丧气:难道这四十年的积累都是一场空吗?未来的中国会向哪个方向发展?是会继续增长,和其他东亚经济体一样,步入发达国家行列?还是增长停滞,社会矛盾爆发,和那些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国家一样?
 
这是系列文章之一。
 
一.美中贸易战:中国经济的一次压力测试
 
这几天,网上流传着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自从特朗普威胁对中国发起贸易战以来,中国的股市蒸发掉了一万亿美元的市值,而美国股市倒是上涨了大约两万亿美元的市值。于是吃瓜群众弱弱地问:说好的两败俱伤呢?
 
确实,这一次美中贸易战才刚刚开打,未来也不知道到底会打到什么程度,一切都还是未知的情况下,中国股市作为老百姓的信心指标,已经明明白白展示出来一种恐慌。那么,到底如何评价这次来自美国的压力测试呢?真的是如此严重吗?
 
中国现在的GDP大致上是12万亿美元,对美出口5000亿美元,大约占整体经济的4%多那么一点点。美国加征25%关税,当然会削弱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完全丧失这个市场。因为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加收的关税会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分摊,其分摊的比例取决于双方的竞争力大小。比如中国的产品如果有很强的替代者,那么就可能会得不到消费者的分摊,从而被潜在竞争者挤出市场。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竞争结果,全球来看,美国消费者想要找到完全替代中国的生产基地并不容易。美国政府在开证关税之后不到24小时,马上打补丁,请有需要的行业申请豁免,就是一个例子说明其替代品并不容易找到。
 
即便就按照特朗普期待地减少了一半左右的市场,也就丧失了大约两个百分点的市场需求,合计人民币1.6万亿元。这个收缩的幅度并不是短期政策所不能抵消的,比如中国在2007年的时候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一下子就增加了4万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个规模可以完全抵消美国对中国采取禁止出口措施的影响,何况现在就是加征关税而已。
 
除了出口,还有进口的影响。目前中国对美国采取贸易对抗措施,也加征关税。逻辑同上,中国消费者必然也会分摊涨价的比例,而其多寡,取决于美国产品的竞争力。如果我们认为美国产品有极强的竞争力,比如芯片,无可替代,那么中国消费者就会承受全部的涨价,这样的贸易对抗措施,实际上就损不了人,反而害了自己。当然这仅仅是在既定技术水平情况下的短期影响。如果因为加征关税,促进了本国技术的增长,那么长期来讲是有好处的。这其实就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至于能不能实现,是要有条件的。适当的加征关税,必须要和开放的人才引进和技术引进策略相配套,才能得到我们期待的结果。一味地高筑壁垒,只会养出“巨婴企业”,永远长不大,替代不了进口技术。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美中贸易战其实是中国长期增长途中的一次压力测试。回顾二战之后的所有新兴经济体,无一不遇到这样至少一次的压力测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日本资产泡沫危机,和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都是发生在东亚的压力测试。如果在延伸一下,本世纪的全球金融风暴,导致了对石油为代表的基础资源产品价格的极大打击,也导致了对“金砖国家”的成色检验。这些压力测试,有些国家扛过去了,之后继续增长,今天已经是发达国家,比如韩国;有些倒下了,到目前为止没有起来,比如俄罗斯和巴西。所以不少人由此及彼地推论:中国现在也有高概率出现大幅度的经济下滑。这样的情绪传导到股票市场,就是目前大跌的基础逻辑。
 
中国到底能不能扛过去?这需要对中国的经济做出合理解读之后才能有的结论,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别人的经验或者教训就可以。解读中国经济,特别需要注意中国的经济体量和经济结构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差异。
 
无论是日本还是东亚四小龙或者巴西俄罗斯,这些经济体都只能聚焦在世界整个经济体系中间的一个或者几个环节。而他们的本国市场容量非常有限,都需要依赖于美国市场作为最终产品的销售地。这也是美国能够对其他国家挥舞贸易大棒的基本原因所在。
 
而中国的市场规模是潜在第一,13亿人在一个统一的市场内,这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虽然目前人均收入只有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但是中国已经在不少可贸易型商品上成为世界第一,比如飞机汽车家电手机等等。所以在不远的将来,挥舞市场大棒将会是中国的一个选择,而不仅仅是一个美国特色的政策选择。从这一点看,美国选择现在这个时间点和中国对抗而不是晚十年,是很聪明,但也很无可奈何。说这些的意思是:面对美国的贸易壁垒,最好的应对策略不是加征关税,而是启动国内市场。这是中国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不加利用,实在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其次,中国的劳动力人数超过七亿,也大致相当于整个发达国家群体,因此目前中国的产业链相当长,几乎没有什么产品不能生产。更加重要的是:中国人勤劳,其平均工作时间远超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从总劳动时间讲,中国的生产能力也远超发达国家;中国人也比较重视教育,为了子女教育,家长愿意倾全力投入,这使得中国的人力资本平均水平远高于别的同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国和印度在大学毛入学率上的对比,在2000年以前,这个数据上中国落后于印度,但是现在已经是印度的两倍。
 
所以,从短期来讲,任何国家试图寻找到一个可以替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经济体,相当困难。比如美国芯片固然可以对中国断供导致中兴通讯这样的企业瞬间停摆,但是如果中国所有手机厂商拒绝使用美国芯片,那么美国芯片商其实也是死路一条,因为正是中兴通讯这样的廉价而高质量的中国组装厂才能实现美国芯片进入全世界市场,供消费者消费。
 
从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来看,中国只要能够发挥这七亿劳动者的能动性,尊重人才,保护产权,没道理中国的增长会因为别人的短期制裁而长久地停顿下来。
 
正因为如此,我觉得可以有条件地看好中国的未来:中国的未来不至于那么灰暗,就像中兴通讯那么一击而倒;也不像中国官方媒体宣传地那么“厉害了,我的国”,到底厉害不厉害得了,要看能不能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和制度变革。
 
本文发表于《DW德国之声》
 
话题:



0

推荐

沈凌

沈凌

34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穷游海内外,经济大小事。 《大公报》《证券时报》《德国之声》专栏作者 著作:《复盘》《宏观经济看得懂》 联系微信:VWL007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