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近日,国资委向全国人大报告了国有资产的基本情况。这似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次。虽然有点儿晚,但总算是一种进步。根据报告,全国各类国有资产的总量是大约86万亿元(净资产,已扣除负债),相当于每人6.15万元。
近日,国资委受国务院委托,向人大报告了全国国有资产的基本情况。根据报告,全国各类国有资产的总量是大约86万亿元(净资产,已扣除负债),相当于每人6.15万元。其中事业单位资产20万亿元,主要应该是学校医院和各类社会团体的资产,他们其实负担着最重要的社会公共物品供给;金融单位资产16万亿元,大家都知道,这部分就是以五大行为代表的中国国有金融企业了;最大的一块是非金融企业资产,总共50万亿元,其中地方占据三分之二,中央企业占据三分之一,因为他们平均杠杆率都在两倍左右,所以能够调动的总资产是净资产的三倍,大约150万亿元。
这个应该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现象了,也是现在美国总统剑指中国的目标之一:你这么庞大的国有资产,和市场经济原则不相称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法理上属于全民的国有资产呢?
首先,国有资产的产出效率明显低于私人资本,这是全世界的共同现象。中国的国有资产庞大,但是每年能够上缴国家的资本回报很少。在经济增长迅速的时代,因为民营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引领了技术创新(来自于刘鹤副总理的讲话: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就业),所以国有资产的低效被暂时忽略了。
其次,国有资产在经济周期中受政策影响较大,是政府熨平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工具。很多人认为国有企业人浮于事,但是在经济下行的时间段,国有企业因为被政策限制,往往很难像民营企业一样大幅度地减人增效,实际上承担了“劳动力窖藏”的功能。除此以外,当国家推动“铁公基”这样的大型基建工程,逆周期政策的执行者也往往是国有企业。所以,保有一定规模的国有资产,会起到经典宏观经济学中间没有讲到的作用。
当然,国有资产的全民属性,还需要进一步体现在为民造福上面。目前为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观念开始普遍,但是国有资产的产出用来服务于全体公民的理念还没有在制度上体现出来。比如中国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占据全体国民的十分之一,而且这个速度还在越来越快。不少人担心养老金入不敷出。但是中国养老金制度建设滞后,实际上的支出并不庞大。即便按照十分之一人口计算,每人每年由国家兜底承担2万元的话,也不过就是2.8万亿元。以66万亿生产性国有资产来核算,只需要有4.25%的年化收益率就可以完全覆盖。当然实际上还不需要由国有资产来完全负担。这仅仅只是一个测算。它说明了国有资产在未来中国经济转型中能够起到保障社会基本福利的重要作用。
为了能够更加进一步地提高国有资产收益率,同时更加好的服务于社会福利的改善,政府应该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建设。当前提出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向,是要在生产性国有资产中退出一部分,让渡给民营资产,从而借助于民营资产的高效率来提高国有资产的收益率。那么退出的国有资产哪里去呢?如果不能合理安排这个退出资产,就可能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从而反过来给反对改革的人以口舌,来阻挠混合制的进程。如果我们可以把准备退出的竞争性行业的国有资产划拨到全国性养老基金,然后由作为养老基金的大股东加大上市国有公司的分红力度,用分红充实养老基金,就可以比较平稳地退出那些行业。同时,通过高分红来提高这部分国有资产在资本市场上的估值,有利于比较好地引入民营资产,推动混合制改革。
而充实养老基金,也有利于全国范围内普遍降低对现有民营企业的养老金缴纳,从而减负增效,让民营企业更加充分地承担起创新创业的功效来。
文章原载《大公报》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