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公布的经济数据有点儿让人匪夷所思: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4636亿元几乎全是房贷,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一线大城市的房价居高不下,房地产企业近乎疯狂地拿地,导致大量地王应运而生。另外一方面,那些十几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办企业的厂商开始感到力不从心,高企的生产成本加上虚弱的市场需求,使得资本开始逃离传统产业,老板纷纷关闭企业,转身投入到房地产投资当中,货币继续脱实向虚。而当那些办实业的企业老板开始看到“开工厂不如买几套房”成为一种潮流时,媒体纷纷认为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或将进入一个无法预测的“寒冬期”。

 

资本追逐利润的视角永远定格在赚钱上,当实体经济举步为艰,来自经济运行中种种限制对企业造成的生存压力越来越严重时,逃离或许是一种无奈的选择。问题是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我们的应对办法又应该是什么?

二十年前,笔者也是从事外贸产业的商人,我半途而废,但是有一大堆朋友坚持到今天,个个都是媒体眼中“举步维艰”的传统产业厂商。你去问他们生意难不难做?没有一个人不告诉你他的生意太难了。但是我作为过来人,清楚的知道:哪怕在现在这些商人口中生意不难做的前十年,当时的他们回答同样的问题也会是一样的答案:太难做了。为什么?因为市场竞争本来就应该给这些厂商“难做”的压力,要不然,中国的传统产业怎么可能脱胎于计划经济国有企业那么低效率的体制,如今却昂首在世界市场上所向披靡?

所以,媒体想要调查厂商的生存环境,根本就不能从厂商口里得到答案,这样的所谓的社会调查根本就是有偏的,毫无意义。

也有人从宏观数据看出来传统产业的萎靡,特别是最近的信贷数据。比如上面提到的新增贷款都给了房子,另外还有一个财经记者评论家喜欢的数据就是民间投资增速跌到了几乎为零,而这个数据本来是一直引领着中国经济的。的确,从我的这些实业界朋友中,我听到的最多的话题是如何移民海外,如何把现在的生意稳住,慢慢撤出。这样宏微观的数据和感受互相印证。但是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传统产业在萎靡不振呢?似是而非。

因为任何一个产业都有一个全面增长到优胜劣汰的阶段。中国的沿海发达地区前三十年的增长,的确已经把传统产业做大,接下来的做强就是需要一个不断淘汰的过程。这个就是逻辑和事实的差异。你可能看到的都是失败的案例,但是十个失败的案例背后只要有一个成功了,那么对于整个产业来讲,就是一个做强的过程。因为任何的直观感受都是片面的,你能够接触到的是大多数,不幸的是,市场竞争就是依靠大多数的失败来烘托出少数者的成功的。实际上,失败者并不是一无所有。那些商人都是社会精英,他们身临其境,比官员学者更加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撤退。他们脱实转虚,实际上是给剩下来的优秀者腾出了市场空间。

所以,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根本不需要官员学者瞎操心。商人们一块儿吃饭泡吧,最清楚他们圈子里面谁的本事最大最有可能剩下来。那么政府官员应该操什么心呢?

经济增长其实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这些传统产业里面的成功人士现在被淘汰出来了,手里捏着大把的现金,他们如果全跑到美国去买房子了,那么就意味着资本外流,中国下一阶段的新产业缺少了资本的支持,如何才能发展起来呢?所以,如何想法设法把资本留在国内,才是政府应该操心的事情。

资本是追求利润和安全性的,如何留住资本当然需要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现在提万众创新全民创业,其实是不可能的,怎么可能让老头老太都去创新创业呢?二十年前我们这些人是经济创新创业的急先锋,现在从传统产业退出来,还有可能去新技术领域重新创业?没这个可能!

 

创新创业一定要是年轻人做的事情。但是年轻人有想法有创意,却没有资本;资本在父辈手里,但是父辈们却没有激情和创意。这样一来,能够实现创新型转型的关键在于一个交易活跃的金融市场,只有金融市场,才能够把吸引资本的盈利性和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本的需求统一起来。所以政府现在非常急需要做的,就是为金融市场的发展保驾护航。

可惜,2015年以来,最糟糕的一件事情就是证券市场的人为造势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策巨变。使得本来可以成为创新创业催化剂的金融市场再一次陷入萧条。延误了本来可以重新启航的经济增长。


 

话题:



0

推荐

沈凌

沈凌

34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穷游海内外,经济大小事。 《大公报》《证券时报》《德国之声》专栏作者 著作:《复盘》《宏观经济看得懂》 联系微信:VWL007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