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证券时报》
专栏“庙堂江湖” 2016.6.22
=====================
有需要交流的朋友可以加我的微信号“VWL008"
还可以在新浪微博上直接互动。
屈指算来,我投资于中国A股市场已经20多年,虽然不敢称成功,但是毕竟能够在这个市场上生存下来,而且年化收益率不低于上证指数。感谢《证券时报》,在我初出茅庐的时候,就给我一个方寸之地(那时候叫“茶座”),让我可以发表不成熟的见解。
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称谓变成了“老师”,我知道,这样叫我的人的主要意思重点在“老”而不是“师”。因为师不师的,现在在中国大陆都算不上一个敬称,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优步拼车的时候就会有机会当“师”,因此中国的“师”数以亿计。
这不,大凡想聊股票的,都会问一个问题:沈老师,最近有什么好股票可以推荐?
这哪里是请教问题,分明就是来考考我的。因为你想,现在A股市场有三千左右股票,每天平均只有30-40个涨停板的“好股票”,1%的命中率,比我当年考浙大的录取率还低,我考得上浙大,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啊!
其次,我回答这样的问题,多半“胜之不武,败之有愧”。因为提问者只是好奇,看你猜不猜的中,他绝不会把身家性命压在你推荐的股票上,而一旦你落到了那99%的区域,徒然增加了别人的笑料:你看看,经济学家炒股还不如我厉害,这些害人的“砖家”啊!摇头晃脑之余,仿佛刚刚好就是我这个“砖家”妨碍了他成为巴菲特老爷爷。
所以,慢慢地,我学乖了。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一般总是首先检讨自己对不起“经济学家”和“资深股民”这些头衔,然后抱歉地告诉对方自己的操作水准非常差,所以最近已经金盆洗手不太做股票了。
我确实没有说假话,因为我的投资总量里面,股票的仓位已经微乎其微。但是我并没有远离股市。因为我投资的是各种被动型指数基金。对于我这样一个不能与时俱进的A股投资人而言,20年前,面对几十个股票的时候已经有点儿力不能逮,又如何有本事在如今数千个股票里面大海捞针?所以,面对现实,我只能选择被动型的指数基金。这样,我的选择面又回到了几十个。如果我的选择能力没有明显下降的话,我还是可以保持当年的水平。如果我居然能够总结20多年的经验教训,那么我的选择能力还会有所提高。
其实大部分的股民都问错了问题,至少问题的顺序错了。由易而难,初入股市的投资者首先应该问什么时候买入或者卖出大盘指数基金,这就是一个择时的问题;然后才能逐步过渡到思考选择什么样的行业,买卖行业性的指数基金;最后你炉火纯青之时,才能考虑千里挑一的买卖股票问题。怎么可以一上来首先考虑买卖个股呢?这就好比让你7-8岁的孩子先不学识字和加减乘除,直接从博士研究生开读高级宏观经济学一样。
但是大部分人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他们摇头晃脑觉得自己和巴菲特老爷爷就是几十个涨停板的距离。我只能说:他们愿意把辛辛苦苦打工赚来的钱买了赌场入场券,那就说明他们喜欢享受涨涨跌跌的刺激,而不是真的需要理财增值。既然这样,又何必像吴敬琏老先生一样诅咒这是一个赌场呢?
其实投资理财是一个相当乏味的事业。你想想,一年收益20%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对于喜欢涨停板的朋友来讲不就是两天时间吗?那么其余363天不就无所事事了吗?
所以,聪明的读者如你,如果有一个很有趣并值得分享的问题,就在“分答”提问吧。看看有多少人愿意偷听,听的人多了,你还可以依靠这个聪明的问题而夜夜数钱。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