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欢迎订阅我的免费公共微信号:VWL008“庙堂江湖”】

   【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博士, 陪你换个角度慢慢看世


【原载于长江商报2015.2.2评论】

 年底了,咱们议论最多的不是年终奖,因为这个和教书匠无缘;而是养老金,无奈,这个逃不掉。

 
尽管近十年来,国家在社会保障等社会政策、社会立法领域进行了积极的调整和改革,对解决企业养老金偏低的问题也作了很多努力——比如,自2005年起,国家已连续多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养老金翻了一番,但因其基数过低,差距仍然很大。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共有1亿多退休职工,其中8000万企业职工,2000万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前者养老金平均每人每月2000元,后者平均每人4000元,两者有两倍之差。

 除此以外,很多人认为养老金双轨制的不公平还体现在资金来源:机关事业单位(惭愧,教书匠也包括在内)养老金完全由财政给付,而企业职工养老金的8%则由个人支付。其实这只是一个形式问题。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隐含了一个政府买单的养老保险,而私人企业包含的是一个显性的养老金支付。即便在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是有这样的区别的。公务员的工资本来就来自于财政,如果从财政发出去,在作为养老金收上来,其实是财政的左口袋挪到了右口袋,徒然增加许多交易成本。所以,《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日前公布,不过是把原先隐形的福利显性化,坐实个人养老金账户,不会也不应该会减低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水平。它的好处是让财政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福利支出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当然,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财政增收困难重重时,拿出这一既要为养老金池蓄水,又要统筹考虑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缴费、设置职业年金的决定,也是不易,展现了本届政府锐意改革的决心与勇气。

 养老保险改革实质是13亿人养老利益的大调整,要一下子要破除这么多年双轨制的积弊并不现实,非朝夕间所能完成。我们应该尽快做的,实际上是机制上的变革。逐步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实现养老金账户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需要调整我国的财政开支结构。目前社会保障支出占我国财政支出12%,远低于西方国家30%-50%的比例,即使是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比例也在20%以上。由于财政承担基本养老金支付的兜底责任,如果通过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而化解了养老金支付压力,也相应减少了财政资金的未来支付风险。另外,也可考虑增加社会整体财富,通过国有股转让、国有企业收益分红等手段,补足养老金缺口。

 说到缺口,其实钱并非最大的问题。

 我们现在很多时候谈缺钱,是因为我们的统筹账户基金往往入不敷出,需要挪用个人账户的部分,形成空账。由于各个研究者的口径不同,对这样的缺口的估算往往大相径庭。比如中国社科院编撰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报告显示,在32个统筹单位中(31个省加上新疆兵团)2011年收不抵支的省份有14个,收支缺口达766.5亿元。而有人却推算说养老金的缺口在万亿级。但是不论如何计算,大不了就是我们的养老完全变成现收现支机制而已。这时候个人账户没有特别高的收益机制反而成为一个优势,即便它完全空账,也不会造成不可承受的负担。更况且我们的财政收入是十万亿级别,加上百万亿级别的国有资产(2013年底总资产超过100万亿,净资产是37万亿),使得中国式养老并非难事。当然,要想本届政府把所有的国有企业权益一下子划入养老基金有点儿难,但是一旦出现真正的养老空账大缺口,没有哪一届政府能够没有不动这个大蛋糕的动机和心思。

 所以理论上我们的政府并不会缺钱。但是由于我们现在的制度没有给养老基金很多的投资渠道,积累起来的钱只能存银行或者买国债,所以目前为止它还不能跑赢通货膨胀。这个意义上讲,或许我们缺的不是钱,而是钱生钱的机制。




话题:



0

推荐

沈凌

沈凌

34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穷游海内外,经济大小事。 《大公报》《证券时报》《德国之声》专栏作者 著作:《复盘》《宏观经济看得懂》 联系微信:VWL007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