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灰常灰常灰常欢迎订阅我的私人微信公共号,VWL008

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博士,陪你换个角度慢慢看世界。

 原文见:《证券时报》2014.8.4 专栏“庙堂江湖”

 

因为最近出了一本书《经济学家有点烦》(东方出版社,顺便广告,抱歉!),才开始了解出版业的苦衷,才开始理解韩寒这种靠卖文为生的人为什么一再呼吁社会要关注作家的生存问题。鲁迅时代,一个月写几篇文章的作家可以养活一家子;莫言时代,至少还有文艺青年希望成为作家;但是最近,居然看到一篇文章:说英国作家也活不下去了。(下图来自网络,据说原文摘自英国《卫报》翻译/张远)

可见这个作家的温饱问题是全世界的,中国并非个案。为啥作家活不下去了呢?据说因为互联网革命颠覆了原有的商业模式。不过恕我愚钝,思考了好几天,我始终不明白那些所谓的新媒体究竟在什么地方有了革命性的新变化,以至于社会需要它来替代原有的纸媒体。

 


首先,有人说互联网媒体都提供了海量的信息给老百姓,这是纸媒做不到的。当然,新浪搜狐网易,它们任何一家的信息量印在纸上,都会是厚厚几本书,没人会去天天看几本书厚的报纸。但问题是每个人每天的阅读时间是给定的,再多都不会多于24小时,除了睡觉吃饭和上班赚钱,能够用于阅读的不过是那么几十分钟时间而已。所以“海量”的信息有什么用?到头来,你面对“海量”的信息,还是只能点击那首页上被编辑推荐的信息,而这个过程和原来的纸媒毫无二致。

2006年回国前后在新浪博客写文章,就是为了自己玩儿,6年总共点击量不到3万。后来搜狐的编辑看得起我,一篇文章被推荐到首页就有超过十万的点击量。由此可见,大部分人面对所谓的海量信息,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效用的增加,因为你能够得到的信息量还是那么一点从编辑手中过滤之后的。

其次有人说,互联网是屌丝的天下,新浪这种网站的编辑被考核的就是点击量,所以,只有满足屌丝胃口的文章新闻才会被网站的编辑推荐。因此他们认为这是相对于纸媒的革命。不过我们看看全世界的纸媒,哪有统一的口味?任何地方的纸媒,总是有一味迎合低级趣味的市井小报,也总是有能够独立坚守自己品质的精英大报。这并不是有些人高尚,有些人平庸。而是市场的口味永远是多元化的,所谓的“青菜萝卜各有所好”。那么既然菜市场里面不会所有的菜贩子都买一个菜,新闻市场里也不会所有的报纸都是一个口味。所以,即便用屏幕带了了纸张,用光纤代替了报童,我相信新媒体也不可能在未来创造一个统一口味的新闻市场。屌丝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但是认为屌丝将会一统江湖,未来的新媒体只有提供给屌丝们的一味菜,我不以为然。

说来说去,问题回到了原点:那么为啥在新媒体的攻击下,作家无法生存了?纸媒似乎只有死路一条了呢?其实我看,新媒体的所谓胜利并不是依赖于什么高新技术,而是运用了最古老的办法!互联网代表的新媒体没有一家是像原来的纸媒一样向记者或者作者支付稿酬的。他们把免费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是惠而不费,掏的是别人的腰包。如果我们设想一下,所有的互联网媒体和原来的纸媒一样,必须为所有的新闻和文章付费,那么他们还能不能够像现在这样,对纸媒占有极为有利的竞争地位?

市场仍然是多元化的,有屌丝喜欢简单的海量信息,并没有兴趣作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但也必定会有人愿意反其道而行。但是现在的不付费互联网运作模式,仅仅适合于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如果一直持续下去,那么愿意深耕细作,花费数年时间而作一本书的人将会退出市场,因为付版税而退出市场的纸媒,将会让市场的所有竞争者集中在单一的屌丝口味,而这样竞争也躲不开涸泽而渔的最终结果。所以我相信,纸媒的未来并非暗无天日,但前提条件是我们社会必须重建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对于涉及物质产品的创新如果不加以专利保护,我们的社会不可能有技术创新物质丰裕;对于涉及文化产品的创造如果没有严格的版税制度,我们的社会也不可能有精神文明的进步。这和时代无关,也和网络或纸张无关。

 
话题:



0

推荐

沈凌

沈凌

34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穷游海内外,经济大小事。 《大公报》《证券时报》《德国之声》专栏作者 著作:《复盘》《宏观经济看得懂》 联系微信:VWL007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