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余额宝动了谁的蛋糕?

余额宝一出天下惊。

谁惊了?当然是老百姓,原来存银行的活期存款可以这么值钱?那么以前是不是全被银行盘剥了啊?

惊了谁?自然是那些原来躺着数钱的银行大佬,余额宝注定了会终结银行的好日子。

按照国家统计局2012年的数据,全国流通中的现金是大约5万亿,银行里面存着的活期存款总量大约是25万亿,定期储蓄存款是65万亿。那么现在银行为此支付的利息总额是大约每年2.3万亿(65万亿*3.5%+25万亿*0.3%),如果其中一半是居民存款,那么老百姓能够拿到的是1.15万亿。而现在余额宝开出了6%的年利息,假设老百姓的居民存款全部搬家,这意味着居民存款那部分的年利息收入是3万亿,大约增加了1.85万亿,而全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总额也不过是一万亿出头。这么说起来,如果将来银行不得不按照余额宝的利率吸引老百姓的存款,而银行的经营水平也没啥提高,那么全国的商业银行将会出现整体亏损,而亏损额还不少,估计接近一万亿。换一句话说,别看现在银行盈利那么好,其实全是咱老百姓送的,如果咱老百姓认了真,那么银行不仅不能赚到一万亿,还要反过来亏损一万亿。差距就是那么大!再换一句话说,如果老百姓认了真,拿了3万亿利息,而银行在提高了经营能力之后也生存下来了(至少不会有亏损),那就意味着今天的银行至少浪费了咱老百姓一万亿!

这样的冲击对于娇生惯养的银行来讲,当然有点儿受不了。于是有人站出来替它们说话了:余额宝应该要取缔!当然,取缔的理由不是威胁了银行数钱,而是威胁到了“国家的金融安全”。这个逻辑就像是钱钟书老人家说的:一般请客吃饭,吃的主要是菜。威胁了银行经理的年终奖,说出来不登大雅之堂,说威胁了国家利益,才能够忽悠得老百姓一愣一愣。为什么能够把银行经理的年终奖等于全国老百姓的利益呢?据说专家的推理是这样的:余额宝并不能自己直接把收进来的钱贷款给生产性企业,它还是要把收集起来的老百姓的存款按照协议存款的形式存入银行,但是银行为此支付的利息却是高于6%的(因为余额宝也是要赚钱的,这个余额宝赚的据说是0.5%)。这么一来,其实对于银行来讲,它能够获得的收入并没有改变(这是通过把钱贷款给生产性企业来获得的),但是成本却上升了很多(原来直接从老百姓口袋里吸收存款,负担很轻;现在等于让余额宝转了一次手,增加的利息支出却差不多是三倍!)。因此,这位专家说,如果允许余额宝存在,除了增加银行成本之外,别无好处,而银行成本增加这么多,一旦出现银行倒闭,最终吃亏的还是老百姓!

那么这位专家说的有没有道理呢?道理自然是有的,不然不会那么容易就忽悠上了央视。但是任何道理都是有成立的前提条件的,这位专家不知道是故意,还是不小心忘了说明他的道理的存在条件。让我们静下心来捋一捋:

首先,余额宝增加了银行成本这个没错,但是增加了银行的成本是不是一定就会导致银行倒闭呢?显然这里需要一个条件:就是在目前的银行经营水平下。如果现在的银行经理不打算提高一下营运效率,使得那些不必要的开支减少一点儿,也不打算节约一下管理费用,更不打算少发一点儿年终奖,那么一下子提高1.8万亿的资金成本当然会压垮了银行业。但是看一看全世界随便哪一个发达国家的银行业,没一个因为有了货币基金(也就是余额宝之类的宝宝的学名)而全行业倒闭了的。可见不是说现在的经营水平没有了提高的余地,而是没有外在的竞争压力,没有必要去这样子做。现在的余额宝不过是动了银行经理的蛋糕,还没有上升到国家金融安全的高度!

其次,余额宝的确没有直接贷款给生产性企业,那么是不是它对我们的实体经济就不会有正面的促进作用呢?这个首先要来看一看,银行以前为什么只能付给老百姓这么低的利息?除了垄断性的制度安排,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银行吸收资金的成本也很高。大家早就有一个说法:马路上的银行比公共厕所还要多。银行为什么需要那么多的储蓄门店呢?还不是为了老百姓存取款的方便?但是这都是需要成本的。按照2013年的数据,工商银拥有17,225家境内机构,自助银行18,491家,自动柜员机80,170台,以及大约40万名员工。如果有一天老百姓全部通过余额宝等网络手段存取款,那么是不是还需要这么多的机构门店以及员工呢?这样的资源调整难道没有效率的提高和资源的节约吗?

最后,余额宝的影响的确是局限在存款方面的,但是这不是余额宝的问题,因为金融管制制度限制了非国有资本和技术进入金融领域,这才是导致我们的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缺乏效率的关键所在。我们现在的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金融管制的逐步放开也在中央文件里面一再提及。上海自贸区的一个重要意图就是在金融领域有所突破。但是这都不是余额宝能够解决的问题,也不是余额宝能够影响的领域。但是开放金融管制,却会切切实实的加快类似于余额宝这样的技术创新出现在死气沉沉的金融领域,有利于“国家金融安全”和“国家金融利益”。


话题:



0

推荐

沈凌

沈凌

34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穷游海内外,经济大小事。 《大公报》《证券时报》《德国之声》专栏作者 著作:《复盘》《宏观经济看得懂》 联系微信:VWL007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