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阿里巴巴的总部所在地——杭州市政府终于出手,叫停了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软件中的“加价”部分,从201438日起生效。这算是给妇女同志的献礼吗?

杭州市物价局在广播中作出说明:加价软件违反了物价局有关出租车价格的统一定价规定,所以政府是可以出面制止的。但是打车软件本身并不违法,它是类似于电话预约的一个升级版,所以政府并没有阻止。从这个官方答复中可以看到,杭州市政府的治理能力还算是不错的,因为它至少注意到了政府管辖范围的法律界限,出手并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看着不顺眼。但是,对于这个叫车加价是否应该取消,还是有值得讨论的余地。

首先,物价局的职能是对出租车的基础价格制定流程,进行一定的监督和管理,以便保证程序的公开和公正。对于出租车的具体价格的高低,应该是11元还是12元,其实没有任何一个人或者机构有能力去决定的,包括物价局。如果一个城市的出租车价格是由一定的听证会流程决定的,那么没有通过这个流程,某一位出租车司机擅自提价,的确是违反了物价法规,属于物价局出手的范围之内了。但是目前的打车软件加价部分,并不是出租车司机擅自提价,而是消费者自己“擅自加价”,这个应该属于消费者的权利,而不是物价局的管辖范围!物价局究竟有没有权力去剥夺消费者的加价权?按照李总理的“法无规定政府不可为”原则,似乎物价局的手伸得太长了!!

其次,也许有些消费者会说:这个加价并不是消费者心甘情愿的,他们往往是被迫加价。这样的说辞,明显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原则。如果这样的逻辑成立,那么出租车甚至都不应该收费了。因为你调查一下消费者,在免费打车和付费打车之间,消费者付费恐怕都不是心甘情愿的!如果能够免费打到车,谁会愿意给钱?所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是最最按需分配的,因为只有你实际出价高,才能真正体现出你的需求很迫切。否则,耍耍嘴皮子,谁能保证你说的需求很迫切不是一个真实的谎言?所以,你被迫加价就对了。正好说明你的需求比别人迫切,那么为啥不应该把稀缺的出租车资源配给你呢?退一步想,如果不允许你加价,而你又恰恰好为了赶火车赶飞机甚至于有疾病需要赶着上医院特别需要一辆出租车,还有什么样更加好的办法能够保证你获得优于周围人的先行权?

其实,加价软件是帮了消费者的忙。因为通过它,消费者也真实报告了自己的需求;而出租车发现了最需要他的消费者;如果物价局能够收集这些数据,加以分析,还能准确推算我们这个城市内的出租车总量是供过于求了,还是供不应求?下次开听证会来讨论出租车价格是不是需要调整的时候,至少还有一组数据来说明真实的情况,而不是一个人在那里唉声叹气的拍脑袋!本届政府提出,应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那么政府就应该特别鼓励价格信号的真实性,而不是每次看到价格脱离了原先的预期就慌慌张张先去掩盖它。

价格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最关键的信号。事实上,如果政府管制了一个商品的价格,那么市场的力量就会被迫去寻找一个别的信号来代替价格,所以,市场力量并不会消失,而资源却会在这样的扭曲中白白的浪费。在出租车这个具体例子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如果我们的现行价格被人为的压低了,那么大家虽然打到车之后付的钱少了,但是站在马路上等车的时间被拉长了,能够及时打到车的概率也降低了。“打车难”其实难在以现有的低价打车很困难,并不是说真的出租车少到了大家打不到的地步。那么在“低价格+长时间等待”这样的分配模型中,消费者真的受益了吗?其实从大家被迫加价的行为中我们已经可以推论:长时间的等待一定更加让消费者受不了,不然的话,谁愿意去加价呢?

对于这样一个新鲜事物,总还有人从很高级别的道德角度加以批判。比如有人就说,加价软件来了之后,穷人打不起车了,老人也打不到车了。所以,宁愿不要这样的技术进步,也不愿意看到穷人和老人受欺负。这样说话的人,一般都是“好人”,所以,批判这样的观点需要冒道德上的风险。但是按照这样的逻辑,世界上的几乎所有的技术进步都不能有了。因为没有一种技术进步是能够让全世界所有人同时同等程度的受益。汽车发明了,马车夫失业了;高铁来了,绿皮车退伍了;电脑发明了,互联网出现了,我们这些利用网络争论是非的人,是不是也挤占了只会读书看报纸的人的话语权?市场经济确实不能在这一点上面尽善尽美。但是我们不需要一个美女既养眼又能够治理国家同时还能得诺贝尔奖,就让苏菲玛索唱歌吧,国家大事交给安哥拉默克尔,经济学的研究不还有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如果我们真的很在乎不会用电脑的老人打不到出租车,那么我们特别保留一定数量的出租车专供老人电话预约,同时给予这些出租车以特别的补助。但是,如果还有一些老人连电话也不会打呢?这下难倒我了,我真的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是:只要我们这个社会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释放出这样的需求,就一定会有比我更聪明的人能够想出新办法来满足老人的出租车需求。所以,我才觉得有必要鼓励这个社会的创新力,而不是对刚刚出头的新事物一下子就因为它的不完美而当头一棒!

欢迎选购:《经济学家有点烦》亚马逊,京东,当当,各大书店,均有出售。


话题:



0

推荐

沈凌

沈凌

34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穷游海内外,经济大小事。 《大公报》《证券时报》《德国之声》专栏作者 著作:《复盘》《宏观经济看得懂》 联系微信:VWL007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