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福州

曾经自驾去福建,居然路过福州而不入。这次得到机会去福建师范大学,才匆匆走了一些福州的古迹。原来我们纪念甲午海战120周年,这个战败了的北洋水师就是由西方人的军舰加上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构成的,和北洋实在是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看中国近代史的人物真的很有意思。满人入关,决定了清一代三百年的历史,这是北方游牧民族最后的辉煌。湖南人曾国藩为代表的汉人在清代最后的一百年主导了历史,这或许还可以解释为农耕文明的胜利。再后来就是福建人主导了短时间的洋务运动,但最后的革命党来自于更加南方的广东。福建广东在清末民初诞生了一大批的杰出人物,左右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得益于这个地区接触西方文明较早,而又远离皇权中心。这个算不算在中国历史中的海洋文明的胜利?

 



到福州,最值得驻足的就是市区的三坊七巷和马尾的福建船政局遗址。

三坊七巷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向西三片称,向东七条称三坊自北而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自北而南依次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江南建筑中,绝大多数是成90度角的直线构成的阶梯形的山墙,福州仅个别建筑有,包括福建的闽北、闽南、闽东也有存在,惟独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马鞍墙是曲线形的马鞍墙。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逛三坊七巷,好热闹的可以走南后街,从南到北有很多的购物点小吃店和民间伊苏博物馆等等。喜欢历史的可以转到偏僻小弄堂内看看,这一片产生了多少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

 


    在南后街步行街南一百米处,就是大名鼎鼎的林则徐故居。这个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就是从福州的三坊七巷开始向外张望的,他到广州烧鸦片,是通过澳门的报纸了解西方,夹杂着传说轶闻,所以还闹出了洋人离开中国茶叶就活不下去的笑话。


他之后,三坊七巷里面出了第二位正眼看世界的人物,他就是沈葆桢——林则徐的女婿,他住在林故居北面200米的宫巷。我觉得沈葆桢是真正开始学习西方的人,所以他是正眼看世界。因为他接替左宗棠,开办了福建船政局。不仅开始学着造船造炮,而且开始按照西方的教育模式培养人。以至于后来的北洋水师其实用的全都是福建船政学堂毕业出去的人。

 


比如严复,詹天佑,刘步蟾,邓世昌,萨镇冰等等,这其中好些人都是三坊七巷的邻居。他们这些算是第三批看世界的人了,因为大部分船政学堂的优秀毕业生都被送到欧洲留学,算是真正了解西方的人。



难能可贵的是,到了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又有第四代人出现在这个小小的南后街区。那就是辛亥革命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他的故居在三坊七巷步行街的最北面。林觉民因为一封《与妻书》名扬天下,一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令我每读一次泪下一次。什么红楼梦,什么罗密欧朱丽叶,什么琼瑶韩剧,古今中外有哪一出爱情剧,比得上《与妻书》传递出来的爱恨情仇?林觉民故居很有意思。因为他被害后,家里为了避难,把房子卖给了一个姓谢的人家,结果这个谢家或许受了先人的福气,除了一个著名女作家冰心(谢婉莹)。而且近代才女林徽因(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夫婿梁思成)作为林觉民的侄女也曾在此居住。一处民居住三个名人,真的是世所罕见。

 



从市区出来,有多条公交线路可以去马尾。马尾是福州市东南约20公里的一个小市镇,位于闽江口北岸。相传当地有块石头,形如马,头向罗星塔,尾向市镇,小镇故而得名。马尾作为我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和海军发源地,曾名噪一时。到马尾,就是为了看看原来的福州船政局遗址。现在能够参观的仅有罗星塔公园和昭忠寺。

罗星塔是国际公认的航标,是闽江门户标志,有中国塔之誉。罗星塔本身有很长的历史,相传是宋代柳七娘所建,到了1842“五口通商”之后,进出福州的中外船只日增,因为没有水文数据,常常出现搁浅沉没事件。于是清政府聘请德国工程师,花了三十年事件测定了潮水水位高低,并以罗星塔的底部为基点,这就是著名的“罗零”。在罗星塔下,是原来的福州造船厂一号船坞,现在停了一艘退役军舰,但并不能参观。




 

昭忠寺是为了纪念1884年中法马尾海战中战死的福建水师官兵的。现在布置的展览馆,不遗余力的介绍法国人的非礼偷袭,李鸿章不准首先开炮的命令,和死难将士的英勇,却不好好分析一下,为什么李鸿章不敢主动出击?为什么福建造船厂造了二十年船,福建水师都还只是木头铁壳船?其实李鸿章是一个非常清醒的政治家。中国的近代史,往往坏在那些所谓的“清流”官员手里。背后上山可见炮台和英国领事馆教堂及女子医院,山下就是巨大的阵亡官兵墓。站在英国领事馆门前,远眺江面,罗星塔和造船厂都尽收眼底。让人感慨万千!

 




马尾大约2小时可以参观完毕,回城可以在鼓山下车,去爬爬山,逛一逛涌泉寺。登鼓山,沿着古道有2000多级台阶。沿途有7座凉亭。

第一亭:东际亭。过廨院即是东际桥,桥上过亭就开始登山。上99级石阶至仰止亭”(已废)

第二亭:石门亭,古名听涛观瀑亭。距第一亭367级台阶。溪水淙淙不绝于耳。

第三亭:乘云亭,与前亭之间有271级,沿道有石刻乘云仰涛小鼓天风吹梦风怒涛飞等。

第四亭:半山亭,由第三亭至此,共有494级台阶。亭在半岭,故名。过此亭百余阶,有石刻路通仙苑,转小径可达十八洞景。半山亭后近300阶有石刻桃岩洞口,往东可到桃岩洞,桃花精舍。

第五亭:茶亭,过半山亭约520台阶即可达此。因亭附近有茶园而得名。道边有石刻欲罢不能宜勉力等。据说清乾隆时福州知府李拨登山至此,气喘吁吁。往上走,力有不逮;往回走,心不甘愿。遂题欲罢不能于亭旁大石上。

第六亭:松关亭,距荷亭300多级台阶,附近有石刻一笔寿、一笔、一笔,还有文天祥所书的忠、孝、廉、节等。

第七亭:更衣亭,过松关亭几十步即是。传说闽王当年上山入寺,便在此更衣。有联曰:开门曾仰前王节,入寺还更此地衣。登山至此,汗流浃背,而高处生寒,正需更衣、添衣。附近石刻有毋息半途眼底浮云心路须平等。

 





福建师范大学前身为1907年由清朝帝师陈宝琛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这次开会,才知道这里被现在的校长李建建打造成了"南方的马列主义堡垒"!真的是呜呼哀哉,不知道当年的帝师从坟墓里跳出来,会作何想!

师范大学位于仓山区。这里是原来的领事馆遗址区。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福州被定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各国开始在福州设领事馆。在福州仓山区这个岛屿面积不过一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先后有17个国家设驻领事馆:英国、美国、法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挪威、丹麦、德国、俄国、日本、奥地利、匈牙利、比利时、意大利、墨西哥。

所以师范大学内和对面的小巷子里面,零零星星分布着很多的西洋建筑。

据说有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胜利楼样子很不错,不过我没有找到。历史上中国共有14所教会大学,分别是燕京大学、齐鲁大学、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华西协和大学等,其中就包括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华南女子学院文理建校于1908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这种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

 

 

欢迎选购: 《经济学家有点烦》


话题:



0

推荐

沈凌

沈凌

34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穷游海内外,经济大小事。 《大公报》《证券时报》《德国之声》专栏作者 著作:《复盘》《宏观经济看得懂》 联系微信:VWL007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