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开年,一部电视剧《山海情》火了。我的姨妈五十年代就从杭州去了宁夏固原,一辈子生活在那个“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所以,我们家都很有动力去看看这部电视剧。但是网上的评分那么高,倒的确让人感叹:现在神剧满天飞,老百姓想看一部实实在在的时代剧和现实主义作品不易啊!
 
《山海情》里面的第一个故事就是移民吊庄的人都跑回来了,不愿意去。为什么呢?因为移民安置地并不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而是一个“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滩。为了渲染这个氛围,电视剧安排了一个沙尘暴的情节,而这也的的确确是现实中发生的常事。那么问题来了:明明隔壁就有已经瓜果满园的国营农场,为什么移民安置点一定要选择在什么都没有的条件艰苦的戈壁滩呢?
 
因为选址艰苦,才导致大量的移民不愿意去,才有了马德福苦口婆心劝大家吊庄移民的现实情节。
 
从九十年代初的时代背景来讲,国营农场是一个相对优越的安置地。我记得八九十年代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我的父母还很羡慕国营单位,对于个体户之类还抱着强烈的偏见。而西海固地区却是社会上最穷的地区。移民的目的是为了脱贫,是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不是想要把人一夜暴富的。所以,如果当初的移民政策是把最穷的人一下子从西海固安置进了国营农场,那么对这些人来讲就是一下子从地狱到了天堂,非常不现实。
 
其不现实性首先是:过于优越的条件会吸引大量的移民需求,超出国营农场的接待条件,也就是供小于求,形成腐败的温床。到时候你不通过一点“后门”都拿不到移民指标,马德福搞不好就成了腐败分子了。
 
其次,让最贫困的人一下子超越了社会上很多的中间阶层,进入条件最好的国营单位。改变了社会上的阶层顺序,容易引发社会矛盾。我们古人就说过,社会“不患寡,而患不均”。举个例子来讲,全班同学都考了70分,只有一个同学不及格,我们给他一些照顾,单独补课,让他及格60分,大家都还是愿意的。如果我们要求大家都放弃业余时间帮助他补课,让他考到100分,那么大家一定不高兴。
 
所以,扶贫帮困,这个度的把握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吊庄移民,安置地选择在银川现有居民并不看得上的戈壁滩,回避了上述矛盾,不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同时,这个戈壁滩位于平原,接近水源,靠近大城市,发展前景远好于西海固,对西海固的原住民来讲,这是一个可以改善的选择。所以,当地的基层干部去做移民劝说工作的时候,可以讲未来,讲长期发展。这个移民故事里面的社会管理原则,其实还是挺有普遍性的。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响力。比如最近在不少大城市,政府力图推广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就是一个好案例。整体而言,加装电梯,还提供财政补贴,好不好?当然是好事情。但是这个事情如果没有配套的对底层住户的补偿措施,直接颠覆了低楼层住户和高楼层住户的财富排序,有利于高层,有害于底层,并且让原来房产价值低于底层的高层住户直接增值到远大于底层的地步,这样的政策措施,其实施的阻力也就可想而知了。现在杭州市还推出了三分之二多数原则,试图直接放弃底层住户维护自己合法产权的权利,一旦大规模推行,绝对不利于社会稳定。放在《山海情》的故事里面,就是直接把吊庄移民安置进了国营农场,这样还会不打架?
 
原文发表于《证券时报》
 
话题:



0

推荐

沈凌

沈凌

34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穷游海内外,经济大小事。 《大公报》《证券时报》《德国之声》专栏作者 著作:《复盘》《宏观经济看得懂》 联系微信:VWL007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