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一段时间,忽然间发现全国都在“抢人”,各个地方都在秀自己的“优惠政策”,有补贴路费的,有给丰厚年薪的,还有直接送“半套房”的。让我很有点儿生不逢时的感觉。十二年前从德国波恩大学毕业回国,回去母校应聘,时任院长淡淡地说:要不就来我这里做个师资博士后吧,年薪五万。那时候我们家刚刚雇了一个钟点工,每小时15元。算下来,我的母校认为:德国波恩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并不比中国钟点保洁工值钱多少。怪不得,我有个师兄把我们母校的毕业证都给烧了,管它是不是个985大学。因为他觉得自己的青春时光全都废在了那里,却没学到什么真本事。教不会别人真本事,还真把自己当回事,这样的大学不少。
 
十来年过去了,现在各个地方对人才的态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有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中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结果。人变得稀缺,物以稀为贵,人也一样。前年的时候,领导不知道出于什么动机,把去美国经济学年会招聘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我。说艰巨是真的,从中国飞12个小时到芝加哥,落地之后天昏地暗(正好12小时的时差,黑白颠倒),立马开始和应聘者一个个交流,每个人半小时,40个人谈好之后,马不停蹄就12小时再飞回来。现在出公差已经完全没有了过去的轻松惬意,这要拜本届政府反腐倡廉的好政策所赐,我虽身心疲惫,却真心实意觉得这是一个好政策。
 
但是我的艰苦工作并没有显著的成效,所以自那以后领导就再也不把这个艰巨任务交给我了。我在那个招聘会上面逛了逛,发现中国大学是美国经济学年会的招聘主力军,不少单位都是领导亲自出马,招聘条件一个比一个好,年薪,职称,上升通道,娓娓道来,不让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不动心。而我这里,除了和应聘者聊聊他在做的研究内容,别的一概不能承诺——因为我不是领导;而我们学校本身的背景和能够给应聘者的待遇,都属于一般;更加要命的是,丫头的身子还有比天高的心,我们对应聘者的要求还一点儿不比别人低。
 
回想起来,这算是现在“抢人”现象中的通病。招聘的地方,不管是一线大城市,还是二三线小城市,总觉得自己拿出一套半套房,不套个世界级大师回去,不好交差。于是,我常常看到一个江浙三流小城市出来“抢人”,非长江学者不要。
 
这样的心态,让长江学者开心,奇货可居,乃至于变质的奇货也混迹于中,得以充数,最近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几个事情,虽说是旧闻,也未见得不可能重复发生于现在和将来。而这样的心态,却让真正有志于发展于地方的年轻人寒心。所以,一个“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招聘广告才会在网上刷了屏。
 
这个兴义是贵州这个三线省份的三线城市,我去过。基建狂魔早就架桥铺路,修通了到达兴义的现代化公路,有好几段路架设在山谷之间,让人有在云雾中穿梭的感觉,很让人未到兴义就兴奋不已。而兴义的马岭河大峡谷可称得上“世界上最美丽的伤疤”,地面到此,忽然裂开一条数十公里的裂缝,地面上平静流淌的河流到这里变成了落差数十米的大瀑布,而且,数条大瀑布在峡谷中一字排开,蔚为壮观。让我这个来自于江南婉约水乡的人,惊叹不已!叹为观止!
 
不过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到没有提这个马岭河大峡谷,而是说自己学院很一般很一般,对应聘者的条件也很一般很一般。不过从很一般很一般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诚意却真的很不一般很不一般。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高度异质化的市场。所以,经济学理论里面有一个“配对理论”(Matching Theory)来描述劳动力和工作岗位的契合过程。而在课堂上,我更加愿意用婚姻恋爱来类比解释这样的“配对理论”。门当户对这样的老祖宗原则是有其合理性的,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的多一点,付出的少一点,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度,天天幻想着娶个白雪公主,或者嫁个金龟婿,那么最后就会像渔夫的老婆,竹篮打水一场空。招聘和应聘,也是一个需要认识自我,寻求合适对象的过程。中国的人口红利固然正在慢慢消退,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还不至于到了让各地疯狂抢人的地步。所以,那些半套房的招聘抢人信息和股市上的庄家拉涨停板吸引眼球一样,都是为了套人的伎俩,不值得大多数散户朋友关注。真的要好好花心思寻找和配对的,倒是像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一样的朴实无华的招聘信息。毕竟,找个好地方,找个好单位,是为了好好生活一辈子。
 
文章原载于中国新闻周刊
话题:



0

推荐

沈凌

沈凌

34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穷游海内外,经济大小事。 《大公报》《证券时报》《德国之声》专栏作者 著作:《复盘》《宏观经济看得懂》 联系微信:VWL007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