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去菲律宾度假,是我的最爱。因为菲律宾满足我对度假的三个条件:第一是自然环境好,不仅仅是有阳光有沙滩,还有水下世界。尤其在巴拉望的海岛区域,水下珊瑚比比皆是,远优于其他热门的东南亚海岛度假区,比如泰国的普吉甲米,和马来西亚的兰卡威沙巴等等。第二是吃的好,菲律宾人本身的烹饪水平并不好,因为是西班牙和美国的殖民地,当地人的吃法还是接近西餐。但是架不住中国人多,不少海滩边已经有了中餐,尤其是一些能烧中国口味的海鲜餐馆,让我大快朵颐。第三,就是便宜。作为一个经济学者,我已经把经济学活学活用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那些顶着奢华光晕的度假村,再好的环境也会让我觉得不值得,而菲律宾的不少地方还严重处于“发展中”阶段,物价低廉,性价比极高。
说他们处于“发展中”阶段,这个引号是绝对不能省略的。因为根据联合国的定义,对于不同经济体,只有发达(developed)和发展中(developing)这么两个称谓。菲律宾既然算不上发达国家,那么只能归类于发展中了。但是我前前后后去了好几次,时间跨度接近十年,一点儿没看出来它哪儿有发展了。所以,照我的意思,最合适的称谓或许是不发展国家(non-developing)。当然,这样太不客气了,作为一个给予我理想度假地的国家,我还是用一个带引号的“发展中”称之比较礼貌。
 
菲律宾早就成为经济学者,尤其是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者的经典案例。二战之后的菲律宾,在东亚并不算是一个穷国,大致相当于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水平。直到六十年代,菲律宾的人均GDP还是中国大陆的七倍左右。但是它基本无增长,过去四十年它的人均GDP仅仅增加了80%,差不多每年也就是一两个百分点。而中国大陆后来居上,现在已经是菲律宾的三倍左右。这些躺在世界银行数据库里面的冷冰冰的数字,投影到我的度假胜地,就是未曾破坏的海底世界,和坑坑洼洼的机场公路,以及酒店边摇摇欲坠的贫民窟。
菲律宾为什么得不到迅速的经济增长?这个大话题显然不是一篇千字文能够回答的。但是至少,我们不可以把它归咎于缺乏市场机制。因为菲律宾作为美国的殖民地,沿袭了整套美国的产权保护和市场经济制度,横向对比,绝不是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可以望其项背的。直到现在,菲律宾依旧保留着私有土地产权制度。而中国大陆的不少经济学者,认为只要保护了私有产权,只要政府对市场不加干预,市场就会自然而然推动经济增长,那么为什么在二战之后一直就秉承着远好于中国大陆的市场机制和产权保护制度的菲律宾,就那么难以增长呢?
 
我在菲律宾是度假,不想整一个数学模型去投稿SSCI,但是看看渔船码头的黄土飞扬,和港口狭窄的道路,我觉得市场机制需要的基础设施并没有被其政府好好完成。这不是市场擅长解决的任务,因为这是集体行动,需要克服的搭便车问题,远难于人们的想象。如果政府不能为市场造就合适的基础设施,市场交易的成本就会很高,即便交易本身没有受到政府的干预和阻碍,也不会有较高的效率和较大的产出。
所以,对于我这个外国旅游者来讲,我得到的旅游产品,不仅仅是市场的产物,还应该包涵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它或许是一些私人产品(酒店,螃蟹船和餐馆)加上公共物品(机场公路,公共沙滩和信用程度)的结合。而我对于菲律宾的好感,主要来自于私人物品,廉价的美食和微笑的菲哥;其公共物品的缺失,则是菲律宾旅游业卖不出好价钱的重要因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国旅游度假,常常让人有机会做横向的比较。见识的多了,不光要学习欧美先进国家的经验,还要看看广大亚非拉国家的教训。回顾中国过去四十年的经济增长,能够给亚非拉国家的提示或许是:政府应该能够为市场创造降低交易费用的良好基础设施,同时又不那么频繁地干预市场本身的交易,才能够推动经济有效增长。所以,市场机制的完善和经济增长是相生相伴的,并不是只有完善了市场机制才能有增长,也不是经济增长了以后才能缩回政府的干预之手。
 
文章首发于澎湃
 
 
话题:



0

推荐

沈凌

沈凌

34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穷游海内外,经济大小事。 《大公报》《证券时报》《德国之声》专栏作者 著作:《复盘》《宏观经济看得懂》 联系微信:VWL007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