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篇文章被大公报发表在李迅雷的旁边,连我自己都忽略了。其实相比较而言,李文并无什么新意,而本文倒是说出了一个财经媒体普遍忽略的问题。
虽然说美联储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央银行,其主席一言九鼎,全世界的有钱人都盯着他的一举一动和一言一行。他说出的话,每一个字都被投资人掰碎了细细咀嚼,生怕漏了什么重要的信息。但是美联储管的事情还真不多,说起来主要就是货币供应量,也就是现在被财经媒体形象地比喻成“水”的钞票。我们平时之所以只能听到他说加息降息,而不是印了几百亿的美元大钞,主要是人家为了方便我们理解。说几百亿你听了没感觉,说降息加息几个点,你就知道啥意思了。
 
美联储加息,牵动着全世界投资人的心。它这个水,是真正的“大水漫灌”。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美联储放弃“大水漫灌”而改成“精准滴灌”了。比如说,美联储不可能针对花旗银行定向降息,让它只给沈凌办的小企业发放贷款,而不给特朗普集团大公司发放贷款,因为一旦如此“精准滴灌”,很可能花旗银行会问:万一形成坏账,有谁来承担责任呢?虽然美联储主席往往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但他既没胆量也没能力回答这个问题。所以在美国,和我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说的一样:中央银行负责大水漫灌,商业银行负责精准滴灌。如果精准失误,成了坏账,毫无疑问是商业银行吃不了兜着走,没人会为你买单。有人说,2008年次贷危机美联储不就出手相助,帮助商业银行渡过难关了吗?
 
的确如此。但是美联储当时之所以行动,首先是因为商业银行的危机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变成了整体的宏观现象,所以,为了挽救整体的流动性危机而出手,并非“精准”而还是“漫灌”;其次,美联储的下手非常毒辣,一旦商业银行们气喘稍定,就即刻收回“帮助之手”,而且没忘记横拉一刀,赚了个盆满钵满。根据《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对央行数据的分析,从2005年到2015年,美联储共向美国政府上缴约7,000亿美元利润,其中2015年上缴1,172亿美元,金额远高于金融危机爆发三年前、即2005年的215亿美元。无独有偶,八大发达经济体的央行2015年向各国政府上缴约1,490亿美元,较2005年的400亿美元高出逾两倍。这个数据充分说明:精准滴灌的失误并不会由中央银行去买单,中央银行救助的不是商业银行的经营失误,而是整体流动性危机。
 
实际上,虽然中央银行是商业银行的“妈”,但是它并没有超越商业银行的“精准滴灌”的能力。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中央银行想要“精准滴灌”也“精准”不过了解实际情况的商业银行们。所以,在美国的金融市场上,美联储调整的利率手段,就是漫灌到各大商业银行的基准利率,统一而无差异;而各个商业银行是不是贷款给沈凌办的小企业,其贷款的利率又是多少,都是商业银行自己的独立决策,不可能让美联储去决定。
 
那么为什么到了中国大陆,我们对中央银行的降息降准,就会怕得要死,都没有什么媒体敢理直气壮地宣布“大水漫灌”了呢?或许这和我们的银行体系主要还是由国资组成,行动带着行政机构的色彩,号令一下,一哄而上,彼此缺乏商业行为应该有的差异化,才会让央妈着急。于是乎,中央银行一再强调要精准滴灌,而不是大水漫灌。但是这样的效果会好吗?央妈能够知道精准的方向和指导具体的风控吗?显然,这是越俎代庖之事。
 
想要真正的实现“精准滴灌”,还是需要建立起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商业银行系统,开放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大陆金融市场,让不同主体的商业银行去寻找和适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这样才能尽可能回避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金融市场的差异化经营,从而让中央银行回到“大水漫灌”的职责范围内去。
 
文章原载于大公报
 
话题:



0

推荐

沈凌

沈凌

34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穷游海内外,经济大小事。 《大公报》《证券时报》《德国之声》专栏作者 著作:《复盘》《宏观经济看得懂》 联系微信:VWL007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