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前一段时间,一组被称为“最美农村回迁房”的图片突然在微博上疯转:一排背靠青山,面朝田野,错落有致的三层小楼连绵成片;薄雾中,白墙黛瓦,宛若吴冠中笔下的水墨江南——这是新建的农居点。这几天又传来好消息,说它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这个村子就是杭州市富阳区场口镇的东梓关村。这是杭州地区首个“新杭派民居”示范项目。作为“浙江省重点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工程的一部分,自2014年起,当地政府开始与知名设计公司合作,以政府代建的形式,对涉及老房回购、拆迁的村民进行回迁安置。网红农居房就是在20168月完工的一期工程。

 

 

 

古老的东梓关村在一夜之间成为了“网红”。盛名背后,是乡村凋敝、政府包办、村民利益冲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精英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潮,怎样留住这些日渐消失的村庄,怎样为那些有关自然、传统和文化的记忆找到通往未来更多的可能性,成为各方正在共同探索的课题。

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的村庄数量从370万个锐减至260万个;这意味着,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平均每天都有300座村庄在消失。而东梓关正是这样一个典型:全村不足500人,除了一亩三分地,村里没有什么产业和收入,大批年轻人往外走,留下来的无非是老屋、老树和老人。断壁残垣,破败不堪。

现在东梓关村的成就完全是政府强力的作用。因为杭州市政府推进“三江两岸”综合整治工程,一些村民的房屋面临征地拆迁,对相关数十户村民进行回迁安置成为了最现实的需求。与此同时,国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杭州市政府也希望创建一批市级杭派民居示范村,形成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民居典范。于是政府与绿城建筑设计院合作,招标设计,统一规划,控制造价,力图具备可推广性。

 

 

 

结果,设计创意遭遇两大困难。

首先,低造价(1500元每平方米)让设计团队非常痛苦。因为他们来自城里,平时设计的都是高端物业,1500元还不够他们的设计费。

其次,理念有差异。现在网上点赞的都是城里的小资。设计团队也一样。城里人喜欢白墙灰瓦,是因为他们看惯了高楼大厦。但是村里人向往的却是城里的房子。所以设计团队没有遭遇政府方面的任何干预,但到了村里,村民们对政府提出的“新杭派民居”的概念并不买账,他们一致希望新房能建成欧式风格的别墅。为了达成共识,村里前前后后开了20多次业主大会。虽然最后迫于政府压力,这样的示范村建起来了。

 

 

那么,这样的强人所难,可以强迫多久呢?也许东梓关村可以因为这样的设计吸引来一定的游客。但是如果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旅游,这样的项目没有可复制性,因为不可能未来所有的农居都成为景点。这样的案例一多,就没有了景点的稀缺性。

而低成本必定带来品质的下降,1500元的建筑物能不能矗立百年,尚可存疑。更加重要的是,内心对欧式别墅的向往,是不是一定就不应该得到满足?是不是村里人必须要符合城里人的审美观念?可以预料,惊叹赞美的小资人群住在城里,临时来点一点赞转身离开了;天天住在这里的人,其审美情趣怎么会因为你临时开几个会就彻底扭转?未来的村里人会不会改建、破坏?

所以,从这个案例我们看到了人为割裂市场资源配置的后果。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能够换一个办法,允许城里人下乡去购买这样的农居房,城里人消费能力强,我们是不是还必须把成本控制在1500元每平方米?如果我们能够按照3000元,甚至5000元每平方米卖给城里人,是不是可以免费赠送给原来的村里人一个安居房,允许其按照自己的喜好改建成西式别墅呢?

 

 

眼下中国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我们固然需要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保留我们的文化传统,但是也应该看到,如何保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技术环节。市场化手段并不是如大家想想地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规范的野蛮市场;和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行政手段。收藏家都知道,只有把宝贝交到最喜欢的人手里才能得到最好的呵护,那么市场无非是用出价最高来衡量和评判谁是“最喜欢”这样东西的人。如果你觉得不放心,还可以在价格之外再增加几个考核变量,比如“建筑寿命时间最长”或者“建筑外立面变化最少”等等。无论政府如何设计这个出“价”的价格里面包含的内容,但是政府最好不要直接规定竞争的结果和奖励的多少,这是我们三十年市场经济改革的宝贵经验,轻易不要放弃。

 

本文经修改后发表于《澎湃新闻网》评论2017.5.31

话题:



0

推荐

沈凌

沈凌

34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穷游海内外,经济大小事。 《大公报》《证券时报》《德国之声》专栏作者 著作:《复盘》《宏观经济看得懂》 联系微信:VWL007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