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现在,谁都知道当下我们中国的GDP折合成美元是大约9万亿,距离美国还有不小的差距(美国是16万亿)。但是最近世界银行却发布了一个报告说,中国的GDP按照购买力平价原则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名符其实的第一经济大国。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在德国念书的时候,很喜欢去玩一些边境小城。欧洲的国家边界不像中国的国界,分得清清楚楚,还有警察叔叔持枪放哨。欧洲的小国之间,出于历史的原因,其边界往往是模糊不清的。比如在比利时和荷兰之间就有一个叫“那啥”(Nassau)的小城。下面的卫星地图显示,黄色的国境线乱作一团。因为历史上这些地方诸侯往往把领地作为礼物彼此赠送,好比上海一高兴,把闵行区送给了江苏,所以,闵行就成为江苏省在上海市的“飞地”,过了几年江苏一高兴,又可能把闵行区内的某个区块回赠给上海,这样“那啥”小镇就被分割的七零八落了。小镇街道上出现了奇特的一幕:沿街两个咖啡馆,一个可能在荷兰(下图中的NL一侧),一个可能在比利时(下图中的B一侧)。

 

在早几年各国还用各自货币,尚未统一欧元的时候,比利时的咖啡馆标价用的是比利时法郎,而荷兰咖啡馆用的就是荷兰盾。这个时候,街上散步的游客如何选择在哪一家咖啡馆喝咖啡呢?我们假设咖啡本身并无区别,问题就落在了价格上。假设比利时咖啡馆的咖啡标价1法郎,而荷兰咖啡馆的咖啡是5盾。那么游客只要看一下当时的汇率就可以了。如果1法郎相当于的荷兰盾数目小于5,自然是在比利时咖啡馆喝咖啡比较合算。反之则在荷兰咖啡馆喝咖啡好。如果我们在街上徘徊好些天,发现这两个咖啡馆都能有不少客人进入,并没有出现一家咖啡馆顾客盈门而另外一家门可罗雀,那么就说明目前的汇率是1:5。因为如果汇率长期偏离了这个水平,必定有一侧的咖啡馆会倒闭关门。而两家咖啡馆都没有倒闭,反过来就证明汇率一定在这个1:5的水平上。

这个1:5的汇率保证了,两个国家售卖相同的货品,其卖价是一样的。这“那啥”街头的咖啡就是1法郎,即便是在荷兰咖啡馆内,标价可以写5盾,但是实质上还是1法郎。也就是说,1法郎在荷兰和比利时的购买力都是一杯咖啡。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能够满足购买力平价原则的汇率,被认为是两国货币名义汇率的基础。但是现实却是,我们常常发现现在的汇率会大幅度地偏离这个基础。例如,很多发达国家的游客喜欢到发展中国家来旅游度假,就是因为他们发现,很多同样的东西,发展中国家的卖价低于发达国家。比如有好事者就提出了一个所谓的汉堡包汇率,因为一款质量相同的汉堡包,在德国的麦当劳里面售价5欧元,按照现在的汇率就是差不多40元人民币,但是在中国的麦当劳里可能只售20元人民币。这样是不是意味着如果德国人和中国人愿意彼此交换手中的汉堡包的话,那么1欧元只能相当于4元人民币呢?这个1:4就是符合购买力评价原则的汇率,它和我们现在金融市场上面的名义汇率(1:8)还有不小的差距。按照世界银行的意思,如果拿出一篮子商品,看看中国和美国的实际成交价格,可以折算出一个购买力平价汇率,按照这个汇率,那么中国的GDP会远远高于按照名义汇率计算的中国GDP,甚至于已经超过了美国,名列全球第一了。因为GDP的测量目的就是为了反应一国在一年内究竟生产了多少东西,而货币单位仅仅是为了衡量着一堆东西的一个符号。那么在进行国别比较的时候,我们其实希望比较的是中国生产的汉堡包多呢?还是美国生产的多?至于中国汉堡包标价低于还是高于美国,倒不是那么重要。从这个角度上讲,购买力评价原则的汇率更加能够反应真实的世界。我们很有可能确实已经超过了美国。


 

那么购买力平价就没有啥毛病吗?或者说,什么情况下,购买力才能平价呢?任何规律都有实现的范围,我们需要看看购买力平价的适用范围。我们在讲述“那啥”小镇的故事的时候,有意无意漏掉了什么重要的假设,而它是保证购买力平价得以实现的前提?

首先,我们注意到“那啥”小镇的故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品质一样的咖啡。如果荷兰咖啡馆卖的是5盾一杯普通咖啡,而比利时卖的1法郎一杯蓝山咖啡。我们就无法得到1:5这样的购买力平价汇率了。因为虽然都是咖啡,但是品质完全不一样。大家别笑,讲故事就是需要一个极端的例子,实际生活中虽然没有那么极端,但是稍稍一较真,还真的发现不了完全一模一样的两个商品。非洲沙漠里面的一瓶农夫山泉矿泉水和西湖边的小卖部里面的那瓶农夫山泉矿泉水真的是一模一样的吗?或者说,在阴雨绵绵的西湖边喝上一口矿泉水,和在烈日炎炎的非洲沙漠里面喝下的矿泉水还是一样的吗?

其次,在“那啥”小镇的故事中,我不经意间通过一张图片假设了从荷兰咖啡馆漫步到比利时咖啡馆没有什么成本,也就是跨了地上的一条白线。但是如果这是两个敌对国家呢?比如在冷战时候的柏林,虽然和“那啥”一样,同一个城市,同一条街道,两侧可以分属不同两个国家:东德和西德。但是这个边界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跨越了。著名的柏林墙就是横亘在两侧之间的巨大鸿沟,两国分开的三十多年里,为了跨越柏林墙而被警察击毙的普通老百姓多大数千人!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两边卖的咖啡一模一样,也有可能一个卖1法郎,另外一个折合成同样货币却要10法郎。同样,柏林墙也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日常生活中的柏林墙往往表现为运输成本,关税,贸易壁垒等等。

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我们认为购买力平价这个原理挺有道理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名义汇率会偏离购买力平价汇率。


 

话题:



0

推荐

沈凌

沈凌

347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穷游海内外,经济大小事。 《大公报》《证券时报》《德国之声》专栏作者 著作:《复盘》《宏观经济看得懂》 联系微信:VWL007

文章